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大学科技园评价方法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逻辑框架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大学科技园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大学科技园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分析 | 第17页 |
2.1.3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2.1 大学科技园支撑理论体系 | 第18-20页 |
2.2.2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 | 第20页 |
2.2.3 评价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28页 |
3.1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状 | 第22-24页 |
3.1.1 中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状 | 第22-23页 |
3.1.2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状 | 第23-24页 |
3.2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28页 |
3.2.1 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4-25页 |
3.2.2 辽宁省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28页 |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 | 第28-35页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28-32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28-29页 |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29-32页 |
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32-33页 |
4.2.1 熵权法 | 第32页 |
4.2.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2-33页 |
4.3 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 | 第33-35页 |
第5章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 | 第35-48页 |
5.1 神经网络概述 | 第35页 |
5.1.1 神经网络 | 第35页 |
5.1.2 模型训练 | 第35页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 | 第35-40页 |
5.2.1 BP神经网络 | 第36页 |
5.2.2 BP网络的学习过程 | 第36页 |
5.2.3 BP神经网络参数的确定 | 第36-38页 |
5.2.4 样本数据标准化 | 第38-39页 |
5.2.5 样本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5.3 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 | 第40-46页 |
5.3.1 粒子群概述 | 第40-42页 |
5.3.2 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第42-43页 |
5.3.3 样本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5.4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存问题 | 第46-48页 |
第6章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提升对策 | 第48-52页 |
6.1 发展科技服务业 | 第48页 |
6.2 建设技术转移体系 | 第48-49页 |
6.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第49页 |
6.4 建立大学科技园联盟 | 第49-50页 |
6.5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 第50-5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A 指标权重专家评分表 | 第58-6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