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港债券违约案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债券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1.1 债券的基本要素 | 第20页 |
2.1.2 我国债券主要品种概述 | 第20-21页 |
2.1.3 债券信用评级 | 第21-23页 |
2.2 信用债券违约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1 信用债务违约风险 | 第23-24页 |
2.2.2 信用债券违约成因 | 第24页 |
2.2.3 信用债券违约经济后果 | 第24-25页 |
2.2.4 信用债券违约预警 | 第25-26页 |
2.3 我国信用债券发行及违约现状 | 第26-30页 |
2.3.1 我国信用债券发行情况 | 第26-27页 |
2.3.2 我国信用债券违约情况 | 第27-30页 |
第3章 丹东港债券违约案例概况 | 第30-39页 |
3.1 丹东港基本情况介绍 | 第30-32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30页 |
3.1.2 股权结构 | 第30-31页 |
3.1.3 业务概况 | 第31-32页 |
3.1.4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 第32页 |
3.2 丹东港发行债券简介 | 第32-35页 |
3.2.1 基本信息 | 第32-33页 |
3.2.2 信用评级 | 第33-35页 |
3.3 丹东港债券违约及违约后各方面反应 | 第35-39页 |
3.3.1 违约债券介绍 | 第35-36页 |
3.3.2 丹东港的增信措施 | 第36页 |
3.3.3 中介机构的行为 | 第36-37页 |
3.3.4 债券持有人反应 | 第37页 |
3.3.5 其他债务债权人反应 | 第37-39页 |
第4章 丹东港债券违约案例分析 | 第39-59页 |
4.1 外部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4.1.1 宏观环境下行的影响 | 第39-41页 |
4.1.2 区域内行业竞争激烈 | 第41-42页 |
4.2 内部原因分析 | 第42-53页 |
4.2.1 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缺陷 | 第42-43页 |
4.2.2 资本质量较差 | 第43-45页 |
4.2.3 盈利能力下降 | 第45-47页 |
4.2.4 偿债能力下降 | 第47-49页 |
4.2.5 现金储备下降且经营性现金流枯竭 | 第49-50页 |
4.2.6 融资方式单一 | 第50-52页 |
4.2.7 公司面临的其他风险 | 第52-53页 |
4.3 基于ZETA模型对丹东港债券违约的评估 | 第53-57页 |
4.3.1 ZETA模型介绍 | 第53-54页 |
4.3.2 ZETA模型参数的计算及检验 | 第54-56页 |
4.3.3 丹东港债券违约分析 | 第56-57页 |
4.4 经济及法律后果研究 | 第57-59页 |
4.4.1 丹东港各债券价格波动影响 | 第57-58页 |
4.4.2 丹东港主体评级和债券评级下降 | 第58页 |
4.4.3 丹东港可能陷入的危机 | 第58-59页 |
第5章 案例启示及借鉴 | 第59-63页 |
5.1 对债券发行人的启示 | 第59-60页 |
5.1.1 加强战略目标制定的合理性 | 第59页 |
5.1.2 控制企业扩张速度 | 第59-60页 |
5.1.3 关注行业过度竞争风险 | 第60页 |
5.1.4 加强资金链管理 | 第60页 |
5.2 对监管者的启示 | 第60-62页 |
5.2.1 对债券监管方的启示 | 第61页 |
5.2.2 对债券评级机构的启示 | 第61-62页 |
5.3 对投资者的启示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ZETA模型评价指标数据表 | 第68-6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