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债转股 | 第20页 |
2.1.2 基金 | 第20-21页 |
2.2 债转股模式分类 | 第21-22页 |
2.2.1 直接投资模式债转股 | 第21页 |
2.2.2 负债转股权模式债转股 | 第21页 |
2.2.3 基金模式债转股 | 第21-22页 |
2.3 基金模式债转股类型 | 第22-26页 |
2.3.1 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 | 第22页 |
2.3.2 商业银行发展基金模式 | 第22-23页 |
2.3.3 秃鹫基金模式 | 第23-24页 |
2.3.4 政府财政资金参与的各类引导基金模式 | 第24-25页 |
2.3.5 基金模式债转股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2.4 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页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2.4.3 资本结构理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案例概况 | 第28-37页 |
3.1 云锡集团概况 | 第28-30页 |
3.2 云锡集团债转股前经营及财务状况 | 第30-32页 |
3.2.1 债转股前经营状况 | 第30-31页 |
3.2.2 债转股前财务状况 | 第31-32页 |
3.3 云锡集团债转股实施方案 | 第32-35页 |
3.3.1 债转股企业资产质量 | 第32-33页 |
3.3.2 债转股的实施过程 | 第33-34页 |
3.3.3 债转股基金项目构建 | 第34-35页 |
3.4 云锡集团债转股后经营及财务状况 | 第35-37页 |
3.4.1 债转股后经营状况 | 第35页 |
3.4.2 债转股后财务状况 | 第35-37页 |
第4章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案例分析 | 第37-53页 |
4.1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整体分析 | 第37-39页 |
4.1.1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的模式选择依据 | 第37-38页 |
4.1.2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的实施必要条件 | 第38页 |
4.1.3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的实施目的 | 第38-39页 |
4.2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特点分析 | 第39-41页 |
4.2.1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的模式特点分析 | 第39-40页 |
4.2.2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的基金构建特点分析 | 第40-41页 |
4.2.3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的退出机制特点分析 | 第41页 |
4.3 基金GP方-云锡集团效应分析 | 第41-49页 |
4.3.1 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偿债能力提高 | 第41-45页 |
4.3.2 企业盈利能力提升经营利润增加 | 第45-47页 |
4.3.3 企业发展策略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 第47-49页 |
4.4 基金GP方-建行效应分析 | 第49-50页 |
4.4.1 降低建行潜在不良贷款率 | 第49-50页 |
4.4.2 交叉债转股避免建行产生道德风险 | 第50页 |
4.4.3 加强投行作用提升建行综合经营能力 | 第50页 |
4.5 基金LP方-社会资金效应分析 | 第50-53页 |
4.5.1 拓宽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 | 第50-51页 |
4.5.2 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率 | 第51-53页 |
第5章 案例启示及借鉴 | 第53-57页 |
5.1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案例启示 | 第53-54页 |
5.1.1 债转股时应关注标的企业资产质量 | 第53页 |
5.1.2 交叉转股方式为债转股实施提供新思路 | 第53-54页 |
5.1.3 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 第54页 |
5.2 云锡集团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案例借鉴 | 第54-57页 |
5.2.1 同类企业可借鉴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缓解财务重压 | 第54-55页 |
5.2.2 商业银行可通过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降低信贷风险 | 第55页 |
5.2.3 社会闲置资金可通过募集社会资本基金模式债转股获取收益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论文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