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34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框架 | 第34-40页 |
1.4 城市气候的研究尺度 | 第40-44页 |
第二章 城市尺度热环境影响因子的遥感研究 | 第44-106页 |
2.1 引言 | 第44页 |
2.2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 第44-56页 |
2.3 地表温度反演 | 第56-61页 |
2.4 广州市中心城区热环境特征分析 | 第61-71页 |
2.5 各类用地的地表温度及热岛贡献率分析 | 第71-78页 |
2.6 城市尺度热环境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第78-81页 |
2.7 建设用地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8页 |
2.8 分组建设用地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88-96页 |
2.9 多尺度网格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103页 |
2.10 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三章 街区尺度热环境影响因子的实测与遥感研究 | 第106-160页 |
3.1 引言 | 第106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106-117页 |
3.3 数据入库 | 第117-124页 |
3.4 总体实测结果 | 第124-129页 |
3.5 街区尺度热环境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9-130页 |
3.6 测温点的测温半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0-138页 |
3.7 测温点的气温与地温关系研究 | 第138-149页 |
3.8 100m与200m网格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9-157页 |
3.9 小结 | 第157-160页 |
第四章 标准化建筑模型室外风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60-194页 |
4.1 引言 | 第160页 |
4.2 标准化建筑模型的构建 | 第160-166页 |
4.3 模拟工况的选择 | 第166-167页 |
4.4 数值计算方法及评价指标 | 第167-172页 |
4.5 单地块风环境影响因素及“风速比”简化计算公式 | 第172-178页 |
4.6 周边环境对网格风环境的影响距离、方位分析 | 第178-183页 |
4.7 考虑周边环境影响的网格风环境模拟分析 | 第183-188页 |
4.8 考虑周边环境影响的网格“风速比”预测模型 | 第188-192页 |
4.9 小结 | 第192-194页 |
第五章 基于 CTTC 模型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热环境评估方法研究 | 第194-224页 |
5.1 引言 | 第194页 |
5.2 模型的总体思路 | 第194-195页 |
5.3 规划方案的网格化 | 第195-199页 |
5.4 网格天空可视因子 | 第199-203页 |
5.5 网格逐时阴影率 | 第203-209页 |
5.6 其他网格关键热环境指标的计算 | 第209-214页 |
5.7 CTTC模型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 | 第214-217页 |
5.8 大学城实测检验 | 第217-223页 |
5.9 小结 | 第223-224页 |
第六章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CTTC模型的结合途径研究 | 第224-252页 |
6.1 引言 | 第224页 |
6.2 CTTC模型所涉及的指标 | 第224-226页 |
6.3 新增热环境控制指标研究 | 第226-232页 |
6.4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指标研究 | 第232-237页 |
6.5 控规热环境指标缺省值设定 | 第237-239页 |
6.6 控规热环境指标建议值设定 | 第239-242页 |
6.7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热环境评价——以某控规为例 | 第242-250页 |
6.8 小结 | 第250-25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52-260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252-256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56-257页 |
7.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257-260页 |
参考文献 | 第260-2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72-274页 |
致谢 | 第274-276页 |
附录 | 第276-417页 |
附录1 :建设用地热环境多因子回归模型(对应2.7.3节) | 第276-284页 |
附录2 :分组建设用地热环境多因子回归模型(对应2.8.5节) | 第284-286页 |
附录3 :多尺度网格热环境的多因子回归模型(对应2.9.3节) | 第286-305页 |
附录4 :测温点各圈层指标与热岛强度相关系数一览表(对应3.6.2节) | 第305-310页 |
附录5 :测温点同心圆指标(方式一)多元回归模型(对应3.6.3节) | 第310-319页 |
附录6 :测温点圆环指标(方式二)多元回归模型(对应3.6.3节) | 第319-327页 |
附录7 :测温点圆环指标逐层递增(方式三)多元回归模型(对应3.6.3节) | 第327-337页 |
附录8 :100M网格热环境影响因子回归模型(对应3.8.4节) | 第337-342页 |
附录9 :200M网格热环境影响因子回归模型(对应3.8.4节) | 第342-347页 |
附录10 :单地块标准化建筑模型CFD模拟自身及周边“风速比”一览表(对应4.5.1节) | 第347-357页 |
附录11 :单地块标准化建筑模型自身及周边“风速比”回归模型(对应4.5.4节) | 第357-365页 |
附录12 :考虑周边环境影响的网格“风速比”一览表(对应4.7.5节) | 第365-373页 |
附录13 :考虑周边环境影响的网格“风速比”回归模型(对应4.8节) | 第373-375页 |
附录14 :标准化建筑模型的天空可视因子,以及广州地区7月21日的逐时阴影率一览表(对应5.4.1和5.5.1节) | 第375-408页 |
附录15 :标准化建筑模型在广州地区7月21日的逐时阴影率回归模型(对应5.5.2节) | 第408-416页 |
附录16 :广州地区的夏季典型气象日气象参数 | 第416-417页 |
附件 | 第4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