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山前黄河古河道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洪水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古洪水研究进程 | 第10-15页 |
1.1.1 国外古洪水研究进程 | 第10-12页 |
1.1.2 国内古洪水研究进程 | 第12-15页 |
1.2 古洪水的研究载体 | 第15-16页 |
1.3 古洪水年代的确定 | 第16页 |
1.4 古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第16-17页 |
1.5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6页 |
2.1 区域地质地貌背景 | 第20-22页 |
2.1.1 地质背景 | 第20页 |
2.1.2 地貌特征 | 第20-22页 |
2.2 气候背景 | 第22-24页 |
2.2.1 现代气候状况 | 第22-23页 |
2.2.2 古气候特征 | 第23-24页 |
2.3 水文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钻孔沉积物年代学研究及物化指标分析 | 第26-43页 |
3.1 光释光年代测试及结果 | 第26-27页 |
3.2 元素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27-33页 |
3.2.1 元素测试 | 第28页 |
3.2.2 元素结果分析 | 第28-33页 |
3.3 粒度测试与分析 | 第33-43页 |
3.3.1 粒度测试 | 第33-34页 |
3.3.2 DKZ01钻孔沉积的粒度分析 | 第34-36页 |
3.3.3 DKZ02钻孔沉积的粒度分析 | 第36-39页 |
3.3.4 DKZ03钻孔沉积的粒度分析 | 第39-43页 |
第四章 古洪水指标的获取与序列重建 | 第43-58页 |
4.1 古洪水的粒度代用指标 | 第43-45页 |
4.2 古洪水地球化学指标 | 第45-53页 |
4.2.1 元素与粒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51页 |
4.2.2 古洪水元素指标的获取 | 第51-53页 |
4.3 古洪水序列的重建 | 第53-58页 |
4.3.1 年代框架 | 第53-54页 |
4.3.2 古洪水阶段性研究 | 第54-58页 |
第五章 古洪水研究与气候变化 | 第58-62页 |
5.1 末次冰盛期(22-18ka) | 第58页 |
5.2 末次冰消期(18-10ka) | 第58-59页 |
5.3 早全新世(10-7.5ka) | 第59页 |
5.4 中全新世(7.5-3ka) | 第59-60页 |
5.5 晚全新世(3-0ka)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