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5页 |
1.1 东海沿岸藻华现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7-27页 |
1.1.1 富营养化与藻华 | 第17-19页 |
1.1.2 东海沿岸藻华概况 | 第19-23页 |
1.1.3 东海原甲藻藻华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3-27页 |
1.2 海洋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27-43页 |
1.2.1 海洋磷循环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1.2.2 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第28-30页 |
1.2.3 海洋氮循环研究概况 | 第30-32页 |
1.2.4 溶解有机氮研究概况 | 第32-38页 |
1.2.5 氮吸收、硝化和尿素氧化过程研究 | 第38-43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43-4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44-45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45-69页 |
2.1 研究海区概况 | 第45-50页 |
2.1.1 温场、风场、水团结构 | 第45-49页 |
2.1.2 采样信息 | 第49-50页 |
2.2 航次藻华情况分析 | 第50-56页 |
2.2.1 航次藻华情况概要 | 第50-52页 |
2.2.2 藻华区和藻华阶段的划分 | 第52-56页 |
2.3 样品采集、培养以及测定 | 第56-69页 |
2.3.1 样品采集、处理与保存 | 第56-59页 |
2.3.2 样品测定和质控 | 第59-67页 |
2.3.3 培养实验速率的计算方法与水柱积分 | 第67-69页 |
第3章 环境因子及其对东海原甲藻藻华爆发的影响 | 第69-84页 |
3.1 水文特征 | 第69-73页 |
3.1.1 剖面特征 | 第69-71页 |
3.1.2 断面特征和温盐图 | 第71-73页 |
3.2 叶绿素、TSM和颗粒有机质的垂直分布 | 第73-74页 |
3.3 营养盐的垂直分布 | 第74-77页 |
3.4 环境因子对东海原甲藻藻华爆发的影响 | 第77-83页 |
3.4.1 营养盐和氮磷比 | 第77-79页 |
3.4.2 温度 | 第79-80页 |
3.4.3 盐度 | 第80页 |
3.4.4 浊度 | 第80-81页 |
3.4.5 光强 | 第81-82页 |
3.4.6 其它因素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东海原甲藻藻华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84-103页 |
4.1 无机营养盐和颗粒有机质 | 第84-86页 |
4.2 化学计量关系 | 第86-88页 |
4.3 溶解无机磷和溶解有机磷 | 第88-92页 |
4.4 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有机氮 | 第92-95页 |
4.5 尿素 | 第95-97页 |
4.6 亚硝氮 | 第97-99页 |
4.7 溶氧和溶氧饱和度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藻华区水体氮循环过程研究 | 第103-120页 |
5.1 营养盐可利用性研究 | 第103-112页 |
5.1.1 光吸收速率的分布和讨论 | 第103-105页 |
5.1.2 光、暗吸收速率的对比和讨论 | 第105-108页 |
5.1.3 氮吸收与藻华阶段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5.1.4 氮吸收的影响因子 | 第110-112页 |
5.2 硝化和尿素氧化研究 | 第112-119页 |
5.2.1 硝化和尿素氧化速率的垂直分布 | 第112-113页 |
5.2.2 硝化和尿素氧化速率的影响因子 | 第113-117页 |
5.2.3 硝化速率和尿素氧化速率的关系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7页 |
6.1 主要结果 | 第120-125页 |
6.1.1 环境因子及其对东海原甲藻藻华爆发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6.1.2 东海原甲藻藻华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6.1.3 藻华区水体氮循环过程研究 | 第123-125页 |
6.2 结论 | 第125页 |
6.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52页 |
附录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