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海洋碳循环及碳稳定同位素 | 第13-18页 |
1.1.1 海洋碳循环 | 第13-14页 |
1.1.2 海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 | 第14-18页 |
1.2 海洋氮循环及氮稳定同位素 | 第18-21页 |
1.2.1 海洋氮循环 | 第18-20页 |
1.2.2 海洋中的氮同位素分馏 | 第20-21页 |
1.3 河口海湾系统颗粒有机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研究 | 第21-27页 |
1.3.1 示踪颗粒有机物的来源 | 第23-25页 |
1.3.2 指示污染有机物的迁移转化 | 第25-26页 |
1.3.3 食物网营养级的研究 | 第26-2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2.1 方法原理 | 第28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8页 |
2.3 样品分析 | 第28-33页 |
2.3.1 SPM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2 POC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3 PN及其氮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 | 第33-87页 |
3.1 引言 | 第33-35页 |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5-38页 |
3.3 结果 | 第38-57页 |
3.3.1 温度和盐度 | 第38-47页 |
3.3.2 DIN、Chl-a与SPM | 第47-51页 |
3.3.3 颗粒有机碳、氮含量 | 第51-54页 |
3.3.4 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碳、氮同位素组成 | 第54-57页 |
3.4 讨论 | 第57-85页 |
3.4.1 大亚湾颗粒有机物碳、氮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区域变化特征 | 第57-67页 |
3.4.2 大亚湾颗粒有机物的来源解析 | 第67-81页 |
3.4.3 海洋自生有机质碳(POC_m)与Chl-a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 第81-85页 |
3.5 结论 | 第85-87页 |
第四章 胶州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 | 第87-131页 |
4.1 引言 | 第87-90页 |
4.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90-92页 |
4.3 结果 | 第92-109页 |
4.3.1 温度和盐度 | 第92-99页 |
4.3.2 DIN、Chl-a与SPM | 第99-103页 |
4.3.3 颗粒有机碳、氮含量 | 第103-106页 |
4.3.4 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碳、氮同位素组成 | 第106-109页 |
4.4 讨论 | 第109-129页 |
4.4.1 胶州湾颗粒有机物碳、氮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区域变化特征 | 第109-115页 |
4.4.2 胶州湾颗粒有机物的物源分析 | 第115-129页 |
4.5 结论 | 第129-131页 |
第五章 大亚湾和胶州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对比 | 第131-138页 |
5.1 颗粒有机物碳、氮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区域变化特征比较 | 第132-133页 |
5.2 颗粒有机物碳、氮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比较 | 第133-134页 |
5.3 颗粒有机物碳、氮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年平均值变化特征比较 | 第134-137页 |
5.4 总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8-141页 |
6.1 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 | 第138页 |
6.2 胶州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 | 第138-139页 |
6.3 大亚湾和胶州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异同 | 第139页 |
6.4 不足和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8页 |
附录:在学期间的主要工作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