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

肠道Prevotella菌的系统发育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7页
    1.1 人体微生物组与肠道微生物第13-18页
        1.1.1 人体微生物组第13页
        1.1.2 肠道微生物第13-14页
        1.1.3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共演化第14-16页
        1.1.4 肠型第16-17页
        1.1.5 Prevotella属以及Prevotella copri第17-18页
    1.2 肠道微生物研究方法第18-26页
        1.2.1 基于纯培养第18-19页
        1.2.2 基于标记基因第19-21页
        1.2.3 基于宏基因组学第21-24页
        1.2.4 宏基因组关联分析第24页
        1.2.5 流程标准化及多方法组合应用第24-26页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40页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7页
        2.1.1 粪便样品第27页
        2.1.2 污水厂进水样品第27页
    2.2 实验材料第27-30页
        2.2.1 主要药品和试剂第27-28页
        2.2.2 仪器设备第28-29页
        2.2.3 本研究使用的公共数据第29-30页
    2.3 实验方法第30-40页
        2.3.1 P.copri物种和其近缘种菌株的分离培养第30-31页
        2.3.2 P.copri菌株基因组DNA提取及基因组测序第31页
        2.3.3 粪便DNA的提取第31-32页
        2.3.4 进水样品DNA的提取第32页
        2.3.5 16S rRNA基因V4区高通量测序第32页
        2.3.6 扩增子数据分析第32-33页
        2.3.7 进水样品P.copri物种特异性基因克隆测序第33页
        2.3.8 基于标记基因的Prevotellaceae科分析第33-34页
        2.3.9 从宏基因组数据中获得P.copri基因组第34-36页
        2.3.10 P.copri基因组注释第36页
        2.3.11 定义直系同源簇与核心基因组第36-37页
        2.3.12 P.P.copri系统发生分析第37-38页
        2.3.13 聚类分析第38页
        2.3.14 基因组重复基因分析第38-39页
        2.3.15 引物设计第39-40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0-79页
    3.1 P.copri相关菌株的分离获得与16S rRNA基因分析第40-43页
    3.2 基于16S rRNA基因的Prevotella属分析第43-48页
        3.2.1 基于16S rRNA基因V4区分析Prevotella属在厦门与福州人群的分布第43-46页
        3.2.2 基于全长16S rRNA基因分析表明P.copri系统群的存在第46-48页
    3.3 基于gyrB基因的Prevotellaceae科系统发生与人群分布分析第48-53页
        3.3.1 基于gyrB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第48-50页
        3.3.2 基于gyrB基因的Prevotella属人群分布特征分析第50-53页
    3.4 P.copri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53-73页
        3.4.1 P.copri菌株基因组特征第53页
        3.4.2 P.copri菌株基因组数字虚拟杂交第53-55页
        3.4.3 P.copri物种系统发生分析第55-60页
        3.4.4 P.copri基因组及直系同源基因簇COG功能分布特征第60-63页
        3.4.5 P.copri直系同源基因簇聚类对系统发生类群具有重现性第63-65页
        3.4.6 P.copri核心基因与泛基因组数量变化第65-66页
        3.4.7 P.copri碳水化合物代谢特征第66-69页
        3.4.8 P.copri基因组冗余度第69-73页
    3.5 对Prevotella进行不同分类学精度区分的引物设计第73-79页
        3.5.1 Prevotella属内特异引物设计第73页
        3.5.2 P.copri系统群及物种特异引物设计第73-77页
        3.5.3 P.copri物种在厦门地区是高多样性的存在第77-79页
第四章 结论第79-80页
第五章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第80-81页
    5.1 创新点第80页
    5.2 不足之处第80页
    5.3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4页
附录第94-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寨卡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基孔肯雅病毒多重实时荧光qRT-PCR检测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厦门近岸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及其功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