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以湖南省涟源市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一、导言第12-18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 知识经济时代与推进素质教育呼唤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第12页
  2. 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12-13页
  3. 研究者的工作经历和研究问题关注第13页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2. 研究意义第14页
 (三) 文献综述第14-17页
  1.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的研究第14-15页
  2.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原因分析的研究第15-16页
  3. 关于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对策的研究第16-17页
 (四)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 文献研究法第17页
  2. 问卷调查法第17页
  3. 访谈法第17-18页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第18-25页
 (一)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20页
  1. 中小学教师第18页
  2. 教师教育第18页
  3. 继续教育第18-19页
  4.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第19-20页
 (二)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0-22页
  1. 终身教育理论第20页
  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页
  3. 教师专业化理论第20-21页
  4. 学习化社会理论第21-22页
 (三)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第22-25页
  1. 实施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客观要求第22页
  2. 实施继续教育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第22-23页
  3. 实施继续教育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第23页
  4. 实施继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第23-25页
三、涟源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第25-48页
 (一) 调查背景分析第25-28页
  1. 涟源市教育发展概况第25页
  2. 涟源市教师继续教育现况第25-26页
  3. 新课程师资培训、班主任培训及校本培训情况第26-27页
  4. 远程网络继续教育状况第27-28页
 (二) 调查的方式、内容第28-29页
  1. 调查步骤及对象第28页
  2. 调查的基本情况第28-29页
 (三)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第29-48页
  1. 教师的基本情况第29-30页
  2.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和看法第30-33页
  3. 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现状第33-41页
  4. 教师理想中的继续教育第41-46页
  5. 涟源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取得的成就第46-48页
四、湖南涟源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8-52页
 (一) 部分教师和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第48页
  1.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第48页
  2. 部分学校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观念上也存在错误的导向,目光短浅第48页
 (二) 培训基地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第48-49页
  1. 历史欠债严重第48页
  2. 当前建设滞后第48-49页
 (三)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工学矛盾突出第49页
  1. 时间安排不合理第49页
  2. 工学矛盾突出第49页
 (四) 教师培训课程设置针对性和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第49-50页
  1. 课程设置不合理第49-50页
  2. 内容实用性不强第50页
 (五) 教师继续教育费用短缺,教师个人承担费用的比例过高第50页
  1. 经费短缺第50页
  2. 教师个人负担重第50页
 (六) 作为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途径的校本培训效果不理想第50-52页
  1. 缺乏科学的培训规划第51页
  2.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存在不足第51页
  3. 培训内容脱离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第51页
  4. 学校对校本培训管理机构紊乱,管理者职责不明第51页
  5. 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第51页
  6. 校本培训环境欠佳第51-52页
五、完善涟源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策略与思考第52-62页
 (一) 充分认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52-53页
  1.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第52页
  2. 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们应切实改变观念第52页
  3.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宣传教育,使继续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第52-53页
 (二)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各项机能,确保教师培训质量第53-54页
  1. 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保证培训质量第53页
  2. 加强基地文化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教师培训基地第53-54页
 (三) 合理安排时间,解决参训教师工学矛盾突出问题第54页
  1. 从教育行政管理层面上来看第54页
  2. 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来看第54页
 (四)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54-56页
  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第54-55页
  2. 增强课程实用性第55-56页
 (五) 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加大经费投入第56-58页
  1. 实施政府、学校及个人“三级分担”设想第56-57页
  2. 加大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第57-58页
  3. 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第58页
  4. 探索以省为主的招标模式第58页
 (六) 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第58-62页
  1. 校本培训要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第58-59页
  2. 制定培训计划,按计划进行培训第59页
  3. 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运行机制第59-62页
结束语第62-63页
注释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一第68-70页
附录二第70-72页
附录三第72-73页
附录四第73-77页
附录五第77-78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流动与共享问题研究
下一篇:学生学习生活的技术基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