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汽油中的硫化物 | 第9-10页 |
1.1.1 汽油中硫化物的种类和危害 | 第9页 |
1.1.2 汽油中硫化物含量的规定 | 第9-10页 |
1.2 汽油中的烯烃 | 第10-11页 |
1.2.1 汽油中烯烃的种类和分布 | 第10页 |
1.2.2 汽油中烯烃含量的规定 | 第10-11页 |
1.3 汽油脱硫技术 | 第11-14页 |
1.3.1 加氢脱硫技术 | 第11-12页 |
1.3.2 吸附脱硫技术 | 第12页 |
1.3.3 萃取脱硫技术 | 第12-13页 |
1.3.4 氧化脱硫技术 | 第13页 |
1.3.5 烷基化脱硫技术 | 第13-14页 |
1.4 烯烃向高辛烷值化合物转化 | 第14-17页 |
1.4.1 醚化降烯烃技术 | 第14-16页 |
1.4.2 烷基化降烯烃技术 | 第16-17页 |
1.5 固体酸烷基化催化剂 | 第17-19页 |
1.5.1 固体磷酸催化剂 | 第17-18页 |
1.5.2 分子筛催化剂 | 第18页 |
1.5.3 大孔磺酸树脂催化剂 | 第18-19页 |
1.6 计算化学相关理论及应用 | 第19-21页 |
1.6.1 密度泛函理论(DFT) | 第19-20页 |
1.6.2 过渡态理论 | 第20页 |
1.6.3 密度泛函理论在固体酸催化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3-29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3-24页 |
2.2 催化剂 | 第24页 |
2.3 实验仪器和装置 | 第24-25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4.1 实验流程 | 第25-26页 |
2.4.2 实验条件 | 第26页 |
2.5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6 实验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汽油烷基化脱硫降烯烃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9-41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30-32页 |
3.2.1 大孔磺酸树脂的脱硫活性评价 | 第31页 |
3.2.2 反应温度对Amberlyst36 催化脱硫降烯烃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Amberlyst36 催化不同硫化物反应活性比较 | 第32页 |
3.2.4 Amberlyst36 催化不同烯烃烷基化反应活性比较 | 第32页 |
3.2.5 Amberlyst36 催化主副反应比较及可行性分析 | 第3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3.3.1 不同大孔磺酸树脂的脱硫性能的比较 | 第32-33页 |
3.3.2 反应温度对Amberlyst36 催化脱硫降烯烃活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3 Amberlyst36催化不同硫化物的脱硫效果比较 | 第35-37页 |
3.3.4 不同烯烃与异戊烷在Amberlyst36 催化剂上烷基化反应实验研究 | 第37-38页 |
3.3.5 Amberlyst36 催化FCC汽油脱硫降烯烃反应可行性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Amberlyst36 树脂催化模拟汽油反应的理论计算 | 第41-71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计算方法和软件 | 第41-42页 |
4.2.1 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4.2.2 计算软件 | 第42页 |
4.3 Amberlyst36 树脂催化剂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4 不同反应物在Amberlyst36 团簇模型上的吸附 | 第43-54页 |
4.5 不同反应物在Amberlyst36 团簇模型上的反应 | 第54-68页 |
4.5.1 脱硫反应和烯烃聚合副反应的对比 | 第54-61页 |
4.5.2 烯烃烷烃烷基化反应和烯烃聚合副反应的对比 | 第61-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5章 结论与创新性 | 第71-75页 |
5.1 结论 | 第71-73页 |
5.2 创新性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