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祛魅到返魅:现代性困境的审美救赎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三)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 第12页 |
二、现代性困境的审美救赎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国外审美救赎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审美救赎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审美救赎理论研究现状评析 | 第14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祛魅的内涵、产生语境及后果 | 第17-20页 |
一、祛魅的内涵及语境 | 第17-18页 |
(一)祛魅的内涵 | 第17页 |
(二)产生语境 | 第17-18页 |
二、祛魅带来的后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祛魅与返魅:现代性根本困境与审美救赎论 | 第20-24页 |
一、祛魅之后:现代性根本困境 | 第20-21页 |
(一)工具理性的暴政及弊端 | 第20页 |
(二)工具理性的祛魅 | 第20-21页 |
二、一种返魅:审美救赎论 | 第21-24页 |
(一)审美救赎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 第21-22页 |
(二)现代性危机下审美救赎论的勃兴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通往审美的救赎之路 | 第24-38页 |
一、绽放艺术的救赎光芒 | 第24-31页 |
(一)韦伯的艺术救赎 | 第24-25页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 | 第25-31页 |
二、走向日常生活美学 | 第31-34页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界定 | 第31-32页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弊端 | 第32页 |
(三)日常生活压抑论与反抗论 | 第32-34页 |
三、自然美学的“返魅” | 第34-38页 |
(一)自然美的内涵 | 第34-35页 |
(二)自然事物美的根源及其本质、规律 | 第35-36页 |
(三)自然美的“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审美“返魅” | 第38-42页 |
一、实践基础上的人的审美 | 第38-40页 |
(一)马克思的实践观 | 第38-39页 |
(二)美的规律作为人的内在尺度 | 第39-40页 |
二、审美的“返魅” | 第40-42页 |
(一)劳动实践活动本意的恢复 | 第40页 |
(二)审美的人的胜利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注释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