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农业嘉年华的蓬勃发展与广阔前景 | 第12页 |
1.1.2 会展活动场地与设施循环利用的挑战 | 第12-13页 |
1.2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1.3 整合规划理念 | 第15-16页 |
1.3.1 整合规划理念的提出 | 第15页 |
1.3.2 整合规划理念的分层次运用 | 第15页 |
1.3.3 整合规划的原则 | 第15页 |
1.3.4 整合规划理念在农业嘉年华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2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农业嘉年华研究进展与概念辨析 | 第20-32页 |
2.1 农业嘉年华的定义与特点 | 第20-21页 |
2.1.1 始于集市的免税日 | 第20页 |
2.1.2 地方特色的蔬果节 | 第20页 |
2.1.3 新式庙会的狂欢宴 | 第20-21页 |
2.1.4 现代农业的试验场 | 第21页 |
2.1.5 城乡协调的铰接点 | 第21页 |
2.2 相关旅游类型比较 | 第21-24页 |
2.2.1 观光农园 | 第22页 |
2.2.2 乡村旅游 | 第22-23页 |
2.2.3 生态旅游 | 第23页 |
2.2.4 庙会集市 | 第23-24页 |
2.3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 第24-27页 |
2.3.1 南京农业嘉年华 | 第24页 |
2.3.2 山东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 第24-25页 |
2.3.3 广西玉林“五彩田园”农业嘉年华 | 第25-26页 |
2.3.4 北京农业嘉年华 | 第26-27页 |
2.3.5 可借鉴的经验 | 第27页 |
2.4 国外相关案例研究 | 第27-29页 |
2.4.1 综合特色梳理 | 第27-28页 |
2.4.2 可借鉴的经验 | 第28-29页 |
2.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农业嘉年华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农业嘉年华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 第32-40页 |
3.1 概念设计阶段的常规制定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3.1.1 项目前期沟通 | 第32页 |
3.1.2 概念方案设计 | 第32-33页 |
3.1.3 方案形成和采纳 | 第33页 |
3.2 方案设计阶段的常规制定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3.2.1 基地研究 | 第33页 |
3.2.2 总体布局 | 第33-34页 |
3.2.3 分区设置 | 第34页 |
3.3 初步设计阶段的常规制定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34-35页 |
3.3.1 总平布置确定 | 第34-35页 |
3.3.2 分区平面放大 | 第35页 |
3.3.3 细部设计 | 第35页 |
3.4 中国农业嘉年华的市场运营规划及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3.4.1 生产观念根深蒂固 | 第35-36页 |
3.4.2 市场导向观念的支配 | 第36页 |
3.4.3 质量主导的营销观念 | 第36页 |
3.5 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3.5.1 市场定位不明 | 第36-37页 |
3.5.2 经营管理粗放 | 第37页 |
3.5.3 缺乏社会责任 | 第37-38页 |
3.5.4 缺乏有效科技支撑 | 第38页 |
3.6 本章小结——可持续理念及整合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农业嘉年华整合规划分析 | 第40-60页 |
4.1 从城市运营和项目运营中吸取的经验 | 第40-41页 |
4.1.1 城市运营 | 第40-41页 |
4.1.2 项目运营 | 第41页 |
4.2 运营理念下的农业嘉年华 | 第41-48页 |
4.2.1 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 | 第41-42页 |
4.2.2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 第42页 |
4.2.3 农业嘉年华的复杂性 | 第42-43页 |
4.2.4 农业嘉年华运营中的三大系统 | 第43-44页 |
4.2.5 运营模式借鉴 | 第44-47页 |
4.2.6 运营建议 | 第47-48页 |
4.3 五大学科的选择与引入 | 第48-49页 |
4.4 五大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整合 | 第49-55页 |
4.4.1 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 第51-52页 |
4.4.2 环境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 第52-53页 |
4.4.3 地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 第53页 |
4.4.4 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 第53-55页 |
4.4.5 营销学的理论成果对农业嘉年华规划的指导 | 第55页 |
4.5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55-58页 |
4.5.1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的经济可行 | 第56页 |
4.5.2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的环境合理 | 第56页 |
4.5.3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的社会公平 | 第56-57页 |
4.5.4 五大学科理论成果与农业嘉年华的动态调整 | 第57页 |
4.5.5 五大学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嘉年华的指导意义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整合规划的内容、方向、理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农业嘉年华规划设计的统筹整合方法 | 第60-84页 |
5.1 农业嘉年华规划设计的整合机制 | 第61-64页 |
5.1.1 市场校正机制工具 | 第61-62页 |
5.1.2 投资平衡机制工具 | 第62-63页 |
5.1.3 反馈优化机制工具 | 第63-64页 |
5.2 农业嘉年华设计阶段的组织整合 | 第64-70页 |
5.2.1 发扬本土特色以丰富内涵 | 第66页 |
5.2.2 深度参与以扩张外延 | 第66-67页 |
5.2.3 灵活创新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 第67页 |
5.2.4 农业嘉年华概念设计阶段的成果分析 | 第67-70页 |
5.3 农业嘉年华方案设计阶段的整合 | 第70-76页 |
5.3.1 发展目标细化 | 第72页 |
5.3.2 深度需求分析 | 第72页 |
5.3.3 深度市场调查 | 第72页 |
5.3.4 相关产业调查 | 第72-73页 |
5.3.5 边际效应规律 | 第73页 |
5.3.6 运营模式建议 | 第73-74页 |
5.3.7 农业嘉年华方案设计阶段的成果分析 | 第74-76页 |
5.4 农业嘉年华初步设计阶段的整合 | 第76-81页 |
5.4.1 细部设计决策的把握 | 第78页 |
5.4.2 经济条件分析 | 第78页 |
5.4.3 市场需求的细化分析 | 第78-79页 |
5.4.4 动态调整以适应市场 | 第79页 |
5.4.5 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果分析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前期规划与运营发展的有机结合 | 第81-84页 |
第六章 实例验证——以第三届和县农业嘉年华为例 | 第84-126页 |
6.1 和州梦: 一次重新定义农业嘉年华的尝试 | 第84-85页 |
6.2 第一阶段: 概念设计阶段的整合规划 | 第85-93页 |
6.2.1 业主要求形成——整合业主期望与综合讨论 | 第85-86页 |
6.2.2 宏观分析——整合市场分析与政策法规 | 第86-87页 |
6.2.3 项目特征分析——整合场地文化与目标人群 | 第87-88页 |
6.2.4 设计理念 | 第88-89页 |
6.2.5 整体运营分析——整合项目条件与市场条件 | 第89-91页 |
6.2.6 可能影响 | 第91-92页 |
6.2.7 发展目标形成 | 第92-93页 |
6.3 第二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的整合规划 | 第93-104页 |
6.3.1 业主要求——整合业主期望与综合讨论 | 第93页 |
6.3.2 景观营造——整合总体规划与运营管理 | 第93-97页 |
6.3.3 室内精品展馆活动设计 | 第97-98页 |
6.3.4 室外景观及特色活动设计 | 第98-100页 |
6.3.5 全园大型主题活动设计 | 第100-101页 |
6.3.6 服务管理 | 第101-104页 |
6.4 初步设计阶段的整合规划 | 第104-125页 |
6.4.1 业主要求 | 第104页 |
6.4.2 总平布置 | 第104-107页 |
6.4.3 功能分区特色 | 第107-118页 |
6.4.4 细部设计 | 第118-123页 |
6.4.5 公共设施 | 第123-12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7.1 结论 | 第126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126-127页 |
7.2.1 创新之处 | 第126-127页 |
7.2.2 不足之处 | 第127页 |
7.3 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