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冶金技术论文--粉末冶金(金属陶瓷工艺)论文--粉末成型、烧结及后处理论文

6061铝合金粉末压制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粉末冶金铝合金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粉末冶金铝合金致密化成形技术介绍第13-15页
        1.3.1 模压成形第13-14页
        1.3.2 温压成形第14页
        1.3.3 模具润滑成形第14页
        1.3.4 高速压制技术第14页
        1.3.5 金属注射成形第14页
        1.3.6 高能成形第14-15页
    1.4 粉末冶金铝合金的应用前景第15-16页
    1.5 粉末体屈服准则的研究现状第16-24页
        1.5.1 烧结多孔金属塑性力学模型第17-19页
        1.5.2 广义塑性力学模型第19-22页
        1.5.3 微观力学模型第22-24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2章 修正DPC本构模型及参数测试方法第25-34页
    2.1 引言第25-26页
    2.2 修正DPC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第26-32页
        2.2.1 剪切曲线参数的测定方法第26-28页
        2.2.2 帽形曲线的参数测定方法第28-29页
        2.2.3 弹性模量E与泊松比v第29-30页
        2.2.4 摩擦系数μ的测定方法第30-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6061铝合金粉末参数测定第34-53页
    3.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3.2 实验仪器设备第35-36页
    3.3 内聚力和摩擦角的测定第36-40页
        3.3.1 实验测试方案第36页
        3.3.2 单轴压缩实验第36-37页
        3.3.3 径向压缩实验第37-38页
        3.3.4 实验数据分析第38-40页
    3.4 其他模型参数及摩擦系数的测定第40-51页
        3.4.1 实验方案第40-41页
        3.4.2 模压实验第41-42页
        3.4.3 上冲头载荷与位移的数据处理第42-43页
        3.4.4 径向应变、径向应力、轴向应力数据处理第43-46页
        3.4.5 帽形曲线参数计算第46-47页
        3.4.6 弹性模量E与泊松比v第47-50页
        3.4.7 摩擦系数测定第50-51页
    3.5 低密度区材料模型参数第51-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页
第4章 6061铝合金粉末压制过程模拟及实验验证第53-70页
    4.1 ABAQUS 软件及其仿真流程第53-55页
    4.2 分析模型第55-60页
        4.2.1 粉末压制模型建立第55-56页
        4.2.2 材料参数赋值第56-57页
        4.2.3 网格划分第57-58页
        4.2.4 施加载荷和约束条件第58-60页
        4.2.5 场域云图以及时间历程设置第60页
    4.3 模拟结果分析第60-64页
        4.3.1 云图分析第60-62页
        4.3.2 时间历程分析第62-64页
    4.4 工艺条件对压坯质量的影响分析第64-69页
        4.4.1 压制方式的影响第64页
        4.4.2 摩擦的影响第64-67页
        4.4.3 冷压压制次数的影响第67-68页
        4.4.4 温度的影响第68-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压型方程第70-81页
    5.1 压型方程概述第70-74页
        5.1.1 相对体积与压制力相关的压型方程第70-71页
        5.1.2 塑性变形与加工硬化相关的压型方程第71-72页
        5.1.3 粉末孔隙的压型方程第72-73页
        5.1.4 时间因素的压型方程第73-74页
    5.2 6061铝合金粉末冷压压型方程第74-76页
    5.3 温压压型方程第76-79页
        5.3.1 温压实验第76-77页
        5.3.2 温度相关的压型方程第77-79页
    5.4 摩擦系数相关的压型方程第79-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页
    6.2 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8-羟基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0.5M H2SO4中对铜的缓蚀性能研究
下一篇:Ti-6Al-4V粉末压制本构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