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整体观指引下的长江上游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1 长江经济一体化下工业遗产保护的新思考第11-12页
        1.1.2 转型期城市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第12页
        1.1.3 城市滨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第12-13页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第13-16页
        1.2.1 研究范围第13-14页
        1.2.2 概念界定第14-16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20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0-21页
        1.5.1 在研究深度方面第20页
        1.5.2 在研究方向方面第20-21页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1-32页
    2.1 国内外城市工业遗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1-24页
        2.1.1 国内外城市工业遗产的相关理论研究第21-23页
        2.1.2 国内外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研究第23页
        2.1.3 小结第23-24页
    2.2 长江上游沿线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第24-28页
        2.2.1 长江上游沿线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研究第24-25页
        2.2.2 长江上游沿线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实践分析第25-27页
        2.2.3 小结第27-28页
    2.3 整体观与工业遗产廊道第28-31页
        2.3.1 整体观的解读第28页
        2.3.2 工业遗产廊道保护相关理论解析第28-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长江上游城市三线工业发展概况及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第32-50页
    3.1 长江上游城市工业发展脉络分析第32-36页
        3.1.1 长江上游沿线城市工业的发展历程及成果第33-35页
        3.1.2 上游城市工业形态与长江水运的关系第35-36页
    3.2 长江上游城市三线工业的类型与分布第36-42页
        3.2.1 重庆——造船、钢铁及常规武器工业基地第36-40页
        3.2.2 攀枝花——钢铁及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第40页
        3.2.3 宜宾——机械及化工制造工业基地第40-41页
        3.2.4 泸州——机械及化工制造工业基地第41-42页
    3.3 长江上游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的格局、特征及价值第42-45页
        3.3.1 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的分布格局第42-43页
        3.3.2 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的特征第43-44页
        3.3.3 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的价值第44-45页
    3.4 长江上游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现状要素分析第45-49页
        3.4.1 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的现状分析第45-47页
        3.4.2 现状景观风貌分析第47-49页
        3.4.3 现状交通状况分析第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长江上游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价值评价与分级第50-65页
    4.1 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价值评价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第50-51页
        4.1.1 亟待解决的问题第50页
        4.1.2 生态因子评价法可行性分析第50-51页
    4.2 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评价体系的建立第51-53页
        4.2.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51页
        4.2.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流程第51-52页
        4.2.3 长江上游段滨江工业遗产廊道价值评价技术路线第52-53页
    4.3 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估第53-64页
        4.3.1 微观层面:滨江工业遗产本体的评价第53-60页
        4.3.2 中观层面:工业遗产聚集区的评价与分级第60-63页
        4.3.3 宏观层面:工业城镇评价与分级第63-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整体观下长江上游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第65-86页
    5.1 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构建的目的、原则及保护范围第65-66页
        5.1.1 目的第65页
        5.1.2 原则第65-66页
        5.1.3 工业遗产廊道保护范围及重点第66页
    5.2 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整体格局的构建第66-75页
        5.2.1 沿江绿色廊道的构建第70-71页
        5.2.2 解说系统的组织第71-74页
        5.2.3 交通组织第74-75页
    5.3 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分段格局构建第75-81页
        5.3.1 城镇功能定位第75-76页
        5.3.2 构成要素构建第76页
        5.3.3 重庆段工业遗产廊道第76-79页
        5.3.4 泸州段工业遗产廊道第79页
        5.3.5 宜宾段工业遗产廊道第79-80页
        5.3.6 攀枝花段工业遗产廊道第80-81页
    5.4 三线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格局第81-84页
        5.4.1 工业遗产聚集区的保护格局第81-84页
        5.4.2 工业遗产建构筑物的保护格局第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6章 长江上游城市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保护的实施策略第86-93页
    6.1 相关遗产廊道保护策略研究分析第86-89页
        6.1.1 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保护措施第86-87页
        6.1.2 日本小樽运河工业遗产廊道保护措施第87-89页
    6.2 长江上游段三线滨江工业遗产廊道保护实施策略第89-93页
        6.2.1 建立整体的保护规划体系第89-90页
        6.2.2 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第90-91页
        6.2.3 建立区域协调的管理制度第91页
        6.2.4 建立资金保障制度第91页
        6.2.5 公众参与第91-9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7.1 主要结论第93-94页
    7.2 展望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附录A 论文图片统计第99-103页
附录B 论文表格、公式统计第103-105页
附录C 44处三线滨江工业遗产主要信息登记表第105-10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既有建筑边坡的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高空作业车作业臂的结构设计与动态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