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8-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2 三刺激值计算 | 第12-35页 |
2.1 三刺激值计算的现状 | 第12-14页 |
2.1.1 计算公式及相关规定 | 第12-13页 |
2.1.2 仪器的测量误差 | 第13-14页 |
2.2 提高三刺激值精度的方法 | 第14-20页 |
2.2.1 针对带宽和测量间隔 | 第14-17页 |
2.2.2 针对测量范围 | 第17-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3.1 选择样品 | 第20-21页 |
2.3.2 实验条件 | 第21页 |
2.3.3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4 改进方法的对比与验证 | 第22-33页 |
2.4.1 针对带宽和测量间隔 | 第22-27页 |
2.4.2 针对测量范围 | 第27-33页 |
2.5 小结 | 第33-35页 |
3 色差公式选择 | 第35-45页 |
3.1 表色系统 | 第35-39页 |
3.1.1 显色系 | 第35-38页 |
3.1.2 混色系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实验条件 | 第39-40页 |
3.2.2 选择样品 | 第40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 计算与讨论 | 第41-44页 |
3.3.1 对Munsell色彩图册 | 第41-43页 |
3.3.2 对汉风色典 | 第43页 |
3.3.3 色差公式的对比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4 实验误差表征 | 第45-49页 |
4.1 样品的制作 | 第45-46页 |
4.1.1 实验条件 | 第45-46页 |
4.1.2 测色方法 | 第46页 |
4.2 误差计算 | 第46-47页 |
4.2.1 织物内不匀 | 第46-47页 |
4.2.2 织物外不匀 | 第47页 |
4.3 小结 | 第47-49页 |
5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与合理性检验 | 第49-57页 |
5.1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49页 |
5.2 基础数据库的合理性检验 | 第49-56页 |
5.2.1 准确性检验与分析 | 第49-54页 |
5.2.2 色域分析 | 第54-55页 |
5.2.3 现有测配色仪器的评价 | 第55页 |
5.2.4 基础数据合理性检验结果 | 第55-56页 |
5.3 小结 | 第56-57页 |
6 计算机配色及效果评价 | 第57-66页 |
6.1 计算机配色现有理论模型及算法 | 第57-60页 |
6.1.1 Kubelka-Munk理论与色料加和混色模型 | 第57-58页 |
6.1.2 其他理论模型 | 第58-59页 |
6.1.3 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6.2 拼色样品的制作 | 第60-63页 |
6.2.1 拼色类型 | 第60页 |
6.2.2 拼色浓度设置 | 第60-62页 |
6.2.3 实验 | 第62-63页 |
6.3 计算机配色效果的评价 | 第63-65页 |
6.3.1 评价方法 | 第63-64页 |
6.3.2 配色效果 | 第64-65页 |
6.4 小结 | 第65-6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