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与原因 | 第15-2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一)何谓“媒体卷入度” | 第15-16页 |
(二)目前关于少数族群与跨国媒体的卷入度的研究 | 第16-19页 |
(三)本文选择将澳大利亚作为切入研究个案的意义 | 第19-20页 |
二、目标设定 | 第20-23页 |
(一)研究涉及的主要媒介 | 第20-22页 |
(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 | 第22页 |
(三)访谈调查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三、抽样方案 | 第23-24页 |
(一)目的 | 第23-24页 |
(二)方法 | 第24页 |
四、在澳华人情况介绍 | 第24-27页 |
(一)在澳华人人口情况 | 第24-25页 |
(二)在澳华人的生活情况 | 第25页 |
(三)在澳华人媒体情况 | 第25-26页 |
(四)在澳华文媒体情况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本次被访者基本状况 | 第27-38页 |
一、访谈被访者情况 | 第27-32页 |
(一)性别构成 | 第27页 |
(二)年龄构成 | 第27-28页 |
(三)抵澳时间构成 | 第28-29页 |
(四)职业构成 | 第29-30页 |
(五)学历构成 | 第30-31页 |
(六)祖籍(从中国移出的城市)构成 | 第31-32页 |
(七)宗教信仰构成 | 第32页 |
二、问卷被访者情况 | 第32-38页 |
(一)性别构成 | 第33页 |
(二)年龄构成 | 第33-34页 |
(三)所持在澳签证构成 | 第34-35页 |
(四)职业构成 | 第35-36页 |
(五)学历构成 | 第36页 |
(六)祖籍(从中国移出的城市)构成 | 第36-37页 |
(七)宗教信仰构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问卷调查分析研究 | 第38-61页 |
一、报刊 | 第38-43页 |
(一)被访者对中文刊物的使用情况 | 第38页 |
(二)被访者对内容的关注程度 | 第38-39页 |
(三)被访者对中文刊物的获取途径 | 第39-40页 |
(四)被访者对外文报刊的选择情况 | 第40-41页 |
(五)被访者对内容的偏好 | 第41-42页 |
(六)被访者对外文刊物的获取途径 | 第42-43页 |
二、广播 | 第43-44页 |
(一)被访者收听广播的人数统计 | 第43页 |
(二)被访者收听广播的时间段 | 第43-44页 |
(三)被访者收听广播的渠道 | 第44页 |
三、中文杂志与书籍 | 第44-46页 |
(一)被访者对中文杂志、中文书籍的使用情况 | 第44-45页 |
(二)被访者对中文杂志、中文书籍的使用频率 | 第45-46页 |
四、互联网 | 第46-47页 |
(一)被访者对互联网的接触情况 | 第46页 |
(二)被访者对互联网的使用途径 | 第46-47页 |
(三)被访者对互联网的常用操作 | 第47页 |
五、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视频 | 第47-50页 |
(一)被访者对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视频的使用程度 | 第47-48页 |
(二)被访者对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视频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48-49页 |
(三)被访者对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视频制作国家情况 | 第49-50页 |
(四)被访者通过互联网对不同事件的感知程度 | 第50页 |
六、社交软件 | 第50-54页 |
(一)被访者对社交软件的使用情况 | 第50-51页 |
(二)被访者社交软件的所属国家 | 第51-52页 |
(三)被访者社交软件的语言使用 | 第52页 |
(四)被访者社交软件的交流对象 | 第52-53页 |
(五)被访者社交软件的使用目的 | 第53-54页 |
七、新闻App | 第54-57页 |
(一)被访者对新闻App的使用情况 | 第54页 |
(二)被访者对新闻App的内容关注情况 | 第54-55页 |
(三)被访者对中文新闻App的使用情况 | 第55-56页 |
(四)被访者对中文新闻App的使用目的 | 第56-57页 |
八、中国App | 第57-59页 |
(一)被访者对来自中国App的使用频次 | 第57-58页 |
(二)被访者使用中国App的原因 | 第58-59页 |
九、参与程度 | 第59-61页 |
(一)被访者对信息的评论情况 | 第59页 |
(二)被访者对信息的转发情况 | 第59-60页 |
(三)媒体产品对被访者的影响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深度访谈调查分析研究 | 第61-98页 |
一、被访者来澳之后对大中国消息的感知程度 | 第61-64页 |
(一)20世纪5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新中国建立后移民) | 第61-62页 |
(二)20世纪70年代后达到澳洲的(70年代前后移民) | 第62页 |
(三)20世纪9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改革开放前后移民) | 第62-63页 |
(四)21世纪到达澳洲的(新时代的新移民) | 第63-64页 |
二、被访者对报纸的接触程度 | 第64-65页 |
(一)20世纪5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新中国建立后移民) | 第64页 |
(二)20世纪70年代后达到澳洲的(70年代前后移民) | 第64页 |
(三)20世纪9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改革开放前后移民) | 第64-65页 |
(四)21世纪到达澳洲的(新时代的新移民) | 第65页 |
三、被访者祖籍与其报纸接触情况分析 | 第65-67页 |
(一)来自北京被访者 | 第66页 |
(二)来自广州被访者 | 第66页 |
(三)来自上海被访者 | 第66页 |
(四)来自港澳台被访者 | 第66页 |
(五)来自其他地区被访者 | 第66-67页 |
四、被访者对不同类信息的接触程度 | 第67-69页 |
(一)澳华人媒体 | 第68页 |
(二)港澳台媒体 | 第68页 |
(三)澳洲本土媒体 | 第68页 |
(四)他国中文媒体 | 第68页 |
(五)其他跨国媒体 | 第68-69页 |
五、被访者对广播的接触程度 | 第69-70页 |
(一)20世纪5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新中国建立后移民) | 第69页 |
(二)20世纪70年代后达到澳洲的(70年代前后移民) | 第69-70页 |
(三)20世纪9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改革开放前后移民) | 第70页 |
(四)21世纪到达澳洲的(新时代的新移民) | 第70页 |
六、被访者对文化活动的接触程度 | 第70-71页 |
七、被访者对新媒体的接触程度、偏好、影响 | 第71-74页 |
(一)20世纪5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新中国建立后移民) | 第72-73页 |
(二)20世纪70年代后达到澳洲的(70年代前后移民) | 第73页 |
(三)20世纪9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改革开放前后移民) | 第73页 |
(四)21世纪到达澳洲的(新时代的新移民) | 第73-74页 |
八、被访者使用年龄与对新媒体的接触情况分析 | 第74-76页 |
(一)低龄使用者(18岁及以下) | 第75页 |
(二)青年使用者(19~40岁) | 第75页 |
(三)中年使用者(40~65岁) | 第75页 |
(四)老年使用者(66岁及以上) | 第75-76页 |
九、被访者收入情况与对媒介的接触情况分析 | 第76-78页 |
(一)低收入者(年收入4万澳元) | 第77页 |
(二)人均收入者(年收入4~7万澳元) | 第77页 |
(三)中高收入者(年收入7~15万澳元) | 第77页 |
(四)高收入被访者(年收入15万及以上澳元) | 第77-78页 |
十、被访者学历与其对新媒体的接触程度分析 | 第78-81页 |
(一)小学学历被访者 | 第78-79页 |
(二)中学学历被访者 | 第79页 |
(三)专科学历被访者 | 第79页 |
(四)本科学历被访者 | 第79页 |
(五)硕士学历被访者 | 第79-80页 |
(六)博士学历被访者 | 第80-81页 |
十一、被访者对社交媒体的接触程度 | 第81-83页 |
(一)20世纪5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新中国建立后移民) | 第82页 |
(二)20世纪70年代后达到澳洲的(70年代前后移民) | 第82页 |
(三)20世纪9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改革开放前后移民) | 第82页 |
(四)21世纪到达澳洲的(新时代的新移民) | 第82-83页 |
十二、被访者使用年龄与对社交媒体的接触情况分析 | 第83-85页 |
(一)低龄使用者(18岁及以下) | 第84页 |
(二)青年使用者(19~40岁) | 第84页 |
(三)中年使用者(40~65岁) | 第84页 |
(四)老年使用者(66岁及以上) | 第84-85页 |
十三、被访者的语言使用情况、使用场景 | 第85-87页 |
(一)来自北京的被访者 | 第85-86页 |
(二)来自广州的被访者 | 第86页 |
(三)来自上海的被访者 | 第86页 |
(四)来自港澳台的被访者 | 第86页 |
(五)来自其他地区的被访者 | 第86-87页 |
十四、被访者对不实涉华事件的感知、互动、信任情况与态度 | 第87-91页 |
(一)小学学历被访者 | 第89-90页 |
(二)中学学历被访者 | 第90页 |
(三)专科学历被访者 | 第90页 |
(四)本科学历被访者 | 第90-91页 |
(五)硕士学历被访者 | 第91页 |
(六)博士学历被访者 | 第91页 |
十五、被访者对媒介使用的变化情况 | 第91-93页 |
十六、被访者接触族群与媒介接触情况 | 第93-96页 |
(一)主要接触大陆华人的被访者 | 第93-94页 |
(二)主要接触他国人士的被访者 | 第94-95页 |
(三)主要接触港澳台地区人士的被访者 | 第95页 |
(四)各国人士均有接触的被访者 | 第95-96页 |
十七、不同时期抵澳者与对中国App接触情况分析 | 第96-98页 |
(一)20世纪5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新中国建立后移民) | 第96-97页 |
(二)20世纪70年代后达到澳洲的(70年代前后移民) | 第97页 |
(三)20世纪90年代后到达澳洲的(改革开放前后移民) | 第97页 |
(四)21世纪到达澳洲的(新时代的新移民)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局限 | 第98-103页 |
一、结论 | 第98-10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01页 |
三、研究局限 | 第101页 |
四、研究建议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106-120页 |
在澳华人的媒介卷入度调研 | 第106页 |
在澳华人的媒介卷入度调研问卷 | 第106-120页 |
附录2 深度访谈提纲 | 第120-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