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3-31页 |
第一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的概念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青海雕塑历史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第三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的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第四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研究的主要任务 | 第21-23页 |
第五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六节 青海雕塑历史考察之必要 | 第24-31页 |
一 基于文物发掘新材料——青海古代雕塑的再发现 | 第24-26页 |
二 基于历史文化资源——青海美术研究的深化与细化 | 第26-28页 |
三 基于民族宗教生态——青海雕塑历史考察的视野 | 第28-31页 |
第一章 西陲之地——青海概况 | 第31-43页 |
第一节 青海的自然地理 | 第31-35页 |
第二节 青海的历史变迁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青海的民族与宗教 | 第36-39页 |
(一) 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影响 | 第37-38页 |
(二) 伊斯兰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影响 | 第38页 |
(三) 青海地区的其他宗教传播与影响 | 第38-39页 |
第四节 青海的地方文化风俗 | 第39-43页 |
第二章 高原牧歌——青海史前时期的雕塑艺术(约三万年一前220年) | 第43-65页 |
第一节 青海史前时期历史概况 | 第43页 |
第二节 青海史前的石器 | 第43-48页 |
一 旧石器时代石器 | 第44-46页 |
二 新石器时代石器 | 第46-48页 |
第三节 青海史前的骨玉器 | 第48-54页 |
一 骨器 | 第48-52页 |
二 玉器 | 第52-54页 |
第四节 青海史前时期的陶塑 | 第54-59页 |
一 人物与动物 | 第54-57页 |
二 其他陶塑 | 第57-59页 |
第五节 青海史前的金属器 | 第59-62页 |
第六节 青海史前时期的建筑装饰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丝路之南——青海秦汉的雕塑艺术(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 第65-83页 |
第一节 青海秦汉历史概况 | 第65-66页 |
第二节 青海秦汉的石器 | 第66-68页 |
一 石雕 | 第66-67页 |
二 碑刻 | 第67-68页 |
第三节 青海秦汉的陶器 | 第68-71页 |
一 陶俑 | 第68-70页 |
二 陶范与陶埙 | 第70-71页 |
第四节 青海秦汉的骨玉器 | 第71-73页 |
一 骨器 | 第71-72页 |
二 玉器 | 第72-73页 |
第五节 青海秦汉的木质器 | 第73-76页 |
一 人物与动物 | 第73-75页 |
二 其他类型 | 第75-76页 |
第六节 青海秦汉的金属器 | 第76-78页 |
第七节 青海秦汉的建筑装饰 | 第78-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四章 佛界法相——青海魏晋南北朝的雕塑艺术(公元3世纪-6世纪) | 第83-97页 |
第一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历史概况 | 第83-85页 |
第二节 青海魏晋南北的石窟 | 第85-87页 |
一 石窟的形成 | 第85页 |
二 石窟的分布 | 第85-87页 |
第三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骨玉器 | 第87-88页 |
一 骨器 | 第87页 |
二 玉器 | 第87-88页 |
第四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木质器 | 第88页 |
一 木器 | 第88页 |
第五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金属器 | 第88-90页 |
第六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岩画 | 第90-91页 |
第七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建筑装饰 | 第91-94页 |
第八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的工艺品雕塑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唐蕃古道——青海隋唐五代的雕塑艺术(公元589-896年) | 第97-127页 |
第一节 青海隋唐五代历史概况 | 第97-98页 |
第二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石窟 | 第98-101页 |
一 石窟分布 | 第98页 |
二 石窟造像 | 第98-101页 |
第三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摩崖与岩画 | 第101-110页 |
一 摩崖 | 第101-106页 |
二 岩画 | 第106-110页 |
第四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石器雕刻 | 第110-113页 |
一 石雕造型 | 第111页 |
二 碑刻艺术 | 第111-113页 |
第五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骨玉器 | 第113-114页 |
一 骨器 | 第113页 |
二 玉器 | 第113-114页 |
第六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木质器 | 第114-116页 |
一 人物与动物 | 第114-116页 |
第七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金属器 | 第116-121页 |
一 人物与动物 | 第116-121页 |
第八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建筑装饰 | 第121-123页 |
第九节 青海隋唐五代的工艺品雕塑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第六章 逐鹿昆仑——青海宋、西夏、元时代的雕塑艺术(公元10世纪——14世纪) | 第127-141页 |
第一节 青海宋、西夏、元历史概况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石窟艺术 | 第128-131页 |
一 石窟演变 | 第128-129页 |
二 石窟造像 | 第129-131页 |
第三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摩崖 | 第131-133页 |
一 崖的风格与题材 | 第131页 |
二 图像与工艺 | 第131-133页 |
第四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石器 | 第133-135页 |
第五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木质器 | 第135页 |
第六节 青海宋、西夏、元时期的建筑装饰 | 第135-138页 |
第七节 青海宋、西夏、元的工艺品雕塑 | 第138-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多族共荣——青海明清的雕塑艺术(公元14世纪—19世纪) | 第141-209页 |
第一节 青海明清历史概况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青海明清的石窟与摩崖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青海明清的寺庙造像与佛塔 | 第145-151页 |
第四节 青海明清的碑刻 | 第151-156页 |
第五节 青海明清的石雕与石刻 | 第156-164页 |
一 象生与墓志碑刻 | 第156-157页 |
二 雕佛像与动物 | 第157-162页 |
三 尼石刻 | 第162-164页 |
第六节 青海明清的骨角器 | 第164-167页 |
第七节 青海明清的木质器 | 第167-176页 |
一 木佛雕像 | 第167-169页 |
二 木雕法器与供器 | 第169-170页 |
三 木雕面具 | 第170-171页 |
四 木雕经版 | 第171-174页 |
五 木雕家具 | 第174-175页 |
六 木俑 | 第175-176页 |
第八节 青海明清的金属器 | 第176-184页 |
一 金铜佛像 | 第176-181页 |
二 金铜法器 | 第181-184页 |
第九节 青海明清的酥油彩塑 | 第184-185页 |
第十节 青海明清时期的泥塑 | 第185-190页 |
一 泥塑佛像 | 第185-187页 |
二 擦擦造像 | 第187-190页 |
三 泥塑面具 | 第190页 |
第十一节 青海明清的工艺品雕塑 | 第190-193页 |
第十二节 青海明清的建筑装饰 | 第193-207页 |
本章小结 | 第207-209页 |
第八章 三江汇源——青海近现代的雕塑艺术(1840-1949年) | 第209-249页 |
第一节 青海近现代历史概况 | 第209-210页 |
第二节 青海近现代的寺庙造像与佛塔 | 第210-213页 |
一 近现代的寺庙造像 | 第210-211页 |
二 近现代的佛塔 | 第211页 |
三 近现代的纪念性雕刻 | 第211-213页 |
第三节 青海近现代的摩崖与玛尼石刻 | 第213-217页 |
一 汉儒摩崖 | 第213-215页 |
二 玛尼石刻 | 第215-216页 |
三 民俗石雕 | 第216-217页 |
第三节 青海近现代的碑刻 | 第217-219页 |
第四节 青海近现代的骨器 | 第219-221页 |
第五节 青海近现代的玉器 | 第221-222页 |
第六节 青海近现代的木质器 | 第222-228页 |
一 木雕佛像 | 第222-223页 |
二 木雕面具 | 第223-224页 |
三 木雕经版 | 第224-225页 |
四 木雕家具 | 第225-228页 |
第七节 青海近现代的金属器 | 第228-230页 |
一 金铜佛像 | 第228-229页 |
二 金铜法器 | 第229-230页 |
第八节 青海近现代的酥油彩塑 | 第230-232页 |
第九节 青海近现代的泥塑 | 第232-239页 |
第十节 青海近现代的建筑装饰雕刻 | 第239-246页 |
一 民居建筑装饰雕刻 | 第239-244页 |
二 清真寺与拱北建筑装饰雕刻 | 第244-246页 |
第十一节 青海近现代的工艺品雕塑 | 第246-248页 |
本章小结 | 第248-249页 |
总结 | 第249-253页 |
附表 | 第253-263页 |
本文图片来源说明 | 第263-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265-271页 |
致谢 | 第271-2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