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坚守与调适:乳源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论第14-41页
    一、研究缘起第14-15页
    二、研究意义第15-17页
        (一)理论价值第15页
        (二)现实价值第15-17页
    三、研究现状第17-34页
        (一)瑶族研究第17-19页
        (二)过山瑶研究第19-26页
        (三)文化传承研究第26-30页
        (四)瑶族文化传承研究第30-33页
        (五)研究述评第33-34页
    四、研究内容和思路第34-35页
        (一)研究内容第34-35页
        (二)研究思路第35页
    五、研究方法第35-37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35-36页
        (二)田野调查法第36页
        (三)定性分析法第36-37页
    六、文章采用的理论第37-39页
        (一)文化适应理论第37-38页
        (二)文化变迁理论第38-39页
    七、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39-41页
        (一)研究观点的创新第39页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第39-41页
第一章 过山瑶的历史与文化第41-54页
    第一节 瑶族历史发展轨迹第41-47页
        一、瑶族的形成与支系第41-43页
        二、瑶族的迁徙轨迹第43-47页
    第二节 乳源过山瑶的由来及文化第47-54页
        一、乳源过山瑶的形成与发展第47-49页
        二、乳源县的环境第49-52页
        三、过山瑶的传统文化概貌第52-54页
第二章 过山瑶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第54-85页
    第一节 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第54-68页
        一、过山瑶的物质文化第55-58页
        二、过山瑶的制度文化第58-63页
        三、过山瑶的精神文化第63-68页
    第二节 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第68-71页
        一、师爷、长者是文化传承的权威表率第68-70页
        二、全体瑶胞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第70-71页
    第三节 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第71-78页
        一、家庭传承第71-73页
        二、师徒传承第73页
        三、实践记忆传承第73-75页
        四、歌舞节庆传承第75-76页
        五、民间典籍传承第76-78页
    第四节 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保障第78-85页
        一、文化认同是传承的基础第78-80页
        二、《过山榜》是传承的“内容”保障第80-82页
        三、习惯法是传承的“法律”保障第82-83页
        四、民族文化生活化是传承的“形式”保障第83-84页
        五、共同的文化心理是传承的“情感”保障第84-85页
第三章 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际遇第85-135页
    第一节 环境变化对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改变第85-96页
        一、自然环境的改变:从仰仗敬畏到利用开发第85-87页
        二、社会环境的改变:从封闭一体到开放多元第87-94页
        三、环境变迁对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第94-96页
    第二节 国家权力介入对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冲击第96-103页
        一、国家权力进入乳源瑶区的历史回溯第96-100页
        二、国家权力对瑶区文化传承权威人群的重置第100-103页
    第三节 市场因素对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第103-111页
        一、市场观念在乳源县瑶区的生发过程第103-107页
        二、瑶区旅游事业的创立与发展第107-110页
        三、市场因素导致过山瑶传统文化商品化和展演化第110-111页
    第四节 族群互动对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第111-116页
        一、乳源过山瑶的族群互动情况第111-113页
        二、族群互动对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改变第113-116页
    第五节 大众媒介对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第116-135页
        一、乳源县过山瑶大众媒介的使用情况第117-124页
        二、大众媒介对过山瑶传统文化的影响第124-135页
第四章 过山瑶的文化坚守与调适第135-184页
    第一节 过山瑶对民族文化的坚守第135-146页
        一、传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研究第135-140页
        二、坚守民间信仰,传承祭祀文化第140-146页
    第二节 过山瑶传统文化调适的举措第146-168页
        一、调适民间传承模式,激发其现代适应性第146-152页
        二、尝试新的传承模式,增加文化传承的方式第152-168页
    第三节 过山瑶传统文化调适的效果第168-175页
        一、过山瑶传统文化调适的成效第168-169页
        二、过山瑶传统文化调适的问题第169-175页
    第四节 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路第175-184页
        一、群策群力,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第175-176页
        二、做好“过山瑶之乡”文化品牌的传播与维护第176-177页
        三、搭建“立体多元”文化传统体系第177-184页
结语第184-189页
    一、过山瑶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第184-185页
    二、过山瑶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启示第185-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201页
后记第201-204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04-205页
附录B 调研图片第205-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
下一篇:青海雕塑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