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可燃性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运行安全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字母注释表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工质泄漏安全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混合工质泄漏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工质安全性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本文研究课题的确定第18-19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泄漏安全评价体系构建第20-32页
    2.1 评价体系简介第20-21页
    2.2 风险识别第21-26页
        2.2.1 气体泄漏扩散模型研究第22-23页
        2.2.2 混合工质泄漏速率的确定第23页
        2.2.3 Fluent求解过程第23-24页
        2.2.4 气体泄漏扩散的基本方程第24-25页
        2.2.5 模型验证第25-26页
    2.3 风险评估第26-30页
        2.3.1 TNT当量法第27-28页
        2.3.2 损伤区域的确定第28-29页
        2.3.3 概率评估法第29-30页
    2.4 风险规避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可燃性混合工质系统安全性评价结果第32-55页
    3.1 混合工质泄漏的浓度场仿真结果第32-39页
        3.1.1 仿真模型介绍第32-33页
        3.1.2 网格及时间步长独立性验证第33-35页
        3.1.3 泄漏扩散模拟第35-36页
        3.1.4 浓度场分析第36-39页
            3.1.4.1 不同平面浓度变化的分析第36-37页
            3.1.4.2 不同高度浓度分布的分析第37-38页
            3.1.4.3 不同时间的浓度变化第38-39页
    3.2 爆炸风险评估第39-46页
        3.2.1 易爆区域划分第39-40页
        3.2.2 爆炸超压对建筑的损伤评估第40-42页
        3.2.3 爆炸超压对人员的损伤评估第42-46页
    3.3 系统泄漏风险预防措施第46-53页
        3.3.1 混合工质安全配比的筛选第46-49页
        3.3.2 通风系统的设计第49-52页
            3.3.2.1 通风系统布置形式设计第49-50页
            3.3.2.2 通风强度的设计第50-52页
        3.3.3 气体泄漏监测装置的安装位置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不同组元混合工质安全性评价第55-64页
    4.1 不同混合工质泄漏扩散特性对比第55-58页
    4.2 不同混合工质爆炸效应对比第58-62页
        4.2.1 爆炸区间比率的变化第58-59页
        4.2.2 对建筑及人员损伤的评估对比第59-60页
        4.2.3 超压及安全距离的变化规律第60-62页
    4.3 混合工质爆炸效应与纯工质的对比分析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6页
    5.1 全文总结第64-65页
    5.2 工作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Pre-IPO价格估值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色彩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