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2.1 犯罪热点 | 第15页 |
1.2.2 时空分析 | 第15页 |
1.2.3 抢劫犯罪 | 第15-16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26-31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6-27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2.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27-30页 |
2.3.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第27-28页 |
2.3.2 研究数据的预处理 | 第28-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3 抢劫案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第31-51页 |
3.1 时间分布特征 | 第31-36页 |
3.1.1 日内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3.1.2 月份与季节特征分析 | 第34-35页 |
3.1.3 月内特征分析 | 第35页 |
3.1.4 工作日与休息日差异性比较 | 第35-36页 |
3.2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6-44页 |
3.2.1 抢劫犯罪率分布情况 | 第37-38页 |
3.2.2 空间分布统计法,分析抢劫分布趋势 | 第38-40页 |
3.2.3 最近邻指数法,检验抢劫分布聚集 | 第40-42页 |
3.2.4 核密度估计法,挖掘抢劫分布热点 | 第42-44页 |
3.3 时空热点矩阵分析 | 第44-49页 |
3.3.1 热点区域(1) | 第45-46页 |
3.3.2 热点区域(2) | 第46-47页 |
3.3.3 热点区域(3) | 第47-48页 |
3.3.4 热点区域(4)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4 抢劫案件时空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9页 |
4.1 时序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0页 |
4.1.1 时序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51-53页 |
4.1.2 时序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第53-57页 |
4.1.3 时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57-60页 |
4.2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7页 |
4.2.1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60-63页 |
4.2.2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第63-64页 |
4.2.3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64-67页 |
4.3 小结 | 第67-69页 |
5 抢劫案件防控对策 | 第69-79页 |
5.1 预防层面:以情报感知为前提,完善情境预防策略 | 第70-73页 |
5.1.1 构建情报感知模型 | 第70-71页 |
5.1.2 完善情境预防策略 | 第71-73页 |
5.2 管控层面: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建立完善智慧警务 | 第73-76页 |
5.2.1 开展犯罪风险评估 | 第73-75页 |
5.2.2 建设完善智慧警务 | 第75-76页 |
5.3 导侦层面:以情报综合研判为中心,引领合成作战运行 | 第76-78页 |
5.3.1 优化情报综合研判 | 第76-77页 |
5.3.2 情报引领合成作战 | 第77-78页 |
5.4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