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研究--以甘谷县R中学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引言第12-1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第12页
        2.学校发展的需要第12-13页
        3.学生学习的需要第13-14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8页
        1.研究目的第14-15页
        2.研究意义第15-18页
二、文献综述第18-28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22页
        1.课堂第18页
        2.课堂教学第18-19页
        3.教学方式第19-20页
        4.“631”课堂教学方式第20-21页
        5.“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第21-22页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2-24页
        1. 国内研究进展第22页
        2. 国外研究进展第22-24页
    (三)理论基础第24-28页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4-25页
        2.人本主义理论第25页
        3.最近发展区理论第25-28页
三、研究设计第28-32页
    (一)研究思路第28-29页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第29页
        1.研究对象第29页
        2.研究内容第29页
    (三)研究方法第29-32页
        1.文献研究法第29-30页
        2.课堂观察法第30页
        3.归纳总结法第30页
        4.案例研究法第30-32页
四、甘谷县R中学“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的建构第32-44页
    (一)“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的基础条件第32-34页
        1.学校条件第32页
        2.教师条件第32-33页
        3.学生条件第33-34页
        4.媒体条件第34页
    (二)“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的前期准备第34-39页
        1.编制《导学案》第34-35页
        2.实行三次备课第35-36页
        3.划分学习小组第36-38页
        4.编写教学设计第38-39页
        5.预习教学内容第39页
    (三)“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的主要环节第39-44页
        1.问题引领,复旧导新第39页
        2.明确主题,提出问题第39-40页
        3.自主学习,初探问题第40-41页
        4.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第41页
        5.展示研评,教师讲解第41-42页
        6.达标检测,归纳升华第42-44页
五、甘谷县R中学“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第44-56页
    (一)“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的案例第44-52页
    (二)“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案例分析第52-56页
        1.探究内容分析第52-53页
        2.教学环节分析第53-56页
六、甘谷县R中学“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反思第56-62页
    (一)“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的优点第56-58页
        1.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56页
        2.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第56-57页
        3.利于融洽课堂师生关系第57页
        4.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57页
        5.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57-58页
    (二)“631”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的注意事项第58-62页
        1.探究问题的设置尽可能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第58页
        2.探究过程要注重对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第58-59页
        3.教学设计要转变思路,打破时空对教学的限制第59页
        4.改变单一的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第59页
        5.“631”不是“死搬硬套”,“放开”课堂不是“放纵”课堂第59-62页
七、研究结论与努力方向第62-64页
    (一)研究结论第62页
    (二)努力方向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热力环流表现形式》导学案第68-72页
致谢第72-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为例
下一篇:电除尘器脱除细颗粒物构性关系与效率预测模型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