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人造金刚石的传统提纯工艺及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人造金刚石的传统提纯工艺 | 第15-19页 |
1.2.2 人造金刚石提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人造金刚石提纯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3 氧化石墨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 | 第21-24页 |
1.3.1 氧化石墨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1.3.2 氧化石墨的性能 | 第23-24页 |
1.3.3 氧化石墨的应用 | 第24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3 创新点 | 第25-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6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7-29页 |
2.2.1 磁选分离 | 第27页 |
2.2.2 Hummers法协同沉降分离法去除石墨 | 第27-29页 |
2.2.3 二氧化硅杂质的去除方法 | 第29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29-30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页 |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页 |
2.3.3 拉曼光谱分析 | 第29页 |
2.3.4 显微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2.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30页 |
2.4 氧化石墨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30-31页 |
3 人造金刚石尾料提纯与协同制备氧化石墨 | 第31-60页 |
3.1 人造金刚石尾料分析 | 第31-33页 |
3.1.1 形貌与显微结构分析 | 第31页 |
3.1.2 人造金刚石尾料的化学组分分析 | 第31-32页 |
3.1.3 物相组成分析 | 第32页 |
3.1.4 拉曼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3.2 人造金刚石尾料的磁选分离 | 第33-34页 |
3.2.1 磁选精料和磁选尾料的SEM分析 | 第33-34页 |
3.2.2 磁选精料和磁选尾料的化学组分分析 | 第34页 |
3.3 磁选尾料的化学提纯与氧化石墨的分离 | 第34-57页 |
3.3.1 高锰酸钾用量对磁选尾料提纯及石墨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34-40页 |
3.3.2 硝酸钠用量对磁选尾料提纯及石墨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40-44页 |
3.3.3 浓硫酸用量对磁选尾料提纯及石墨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4 低温阶段反应时间对磁选尾料提纯及石墨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5 中温阶段反应时间对磁选尾料提纯及石墨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50-54页 |
3.3.6 高温阶段反应时间对磁选尾料提纯及石墨氧化程度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 二氧化硅杂质的去除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氧化程度对氧化石墨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0-66页 |
4.1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60页 |
4.2 氧化剂用量对氧化石墨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 反应时间对氧化石墨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 氧化石墨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及BJH孔径分布 | 第62-63页 |
4.5 氧化石墨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全文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