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激光超声损伤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激光超声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Lamb波损伤检测 | 第15-17页 |
1.2.2.1 超声Lamb波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2 Lamb波损伤成像方法 | 第16-17页 |
1.3 激光超声信号处理方法 | 第17-19页 |
1.3.1 时域分析 | 第17-18页 |
1.3.2 频率波数域分析 | 第18页 |
1.3.3 综合时域-频域分析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激光超声检测技术及相关信号处理方法 | 第21-37页 |
2.1 激光超声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 第21-29页 |
2.1.1 激光超声激发机理 | 第21-22页 |
2.1.2 激光热弹超声理论 | 第22页 |
2.1.2.1 热传导理论 | 第22页 |
2.1.2.2 热弹性理论 | 第22页 |
2.1.3 超声Lamb波理论 | 第22-29页 |
2.1.3.1 Lamb波形成机理 | 第22-23页 |
2.1.3.2 Lamb波传播特性 | 第23-26页 |
2.1.3.3 相速度和群速度 | 第26-27页 |
2.1.3.4 二分法求解频散曲线 | 第27-29页 |
2.2 激光超声信号处理方法 | 第29-35页 |
2.2.1 频率波数域分析 | 第29-30页 |
2.2.2 小波变换 | 第30-31页 |
2.2.3 小波基的选择 | 第31-33页 |
2.2.4 分频段时域滤波法 | 第33-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超声Lamb波频率波数域逆时损伤成像方法 | 第37-49页 |
3.1 阵列波束成形损伤成像方法 | 第37-40页 |
3.1.1 Lamb波波束成形理论 | 第37-39页 |
3.1.2 波束成形损伤成像 | 第39-40页 |
3.2 Lamb波时间反转聚焦特性 | 第40-42页 |
3.3 频率波数域逆时损伤成像 | 第42-47页 |
3.3.1 Mindlin理论 | 第42-44页 |
3.3.2 构建入射波场 | 第44-45页 |
3.3.3 重构散射波场 | 第45-46页 |
3.3.4 互相关成像条件 | 第46页 |
3.3.5 逻辑运算 | 第46-47页 |
3.3.6 相对误差 | 第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激光超声Lamb波金属板损伤成像数值分析 | 第49-61页 |
4.1 数值仿真参数设置及模型建立 | 第49-52页 |
4.1.1 时间步长和网格尺寸 | 第49页 |
4.1.2 边界条件及模型载荷 | 第49-51页 |
4.1.3 超声Lamb波不同时刻波场图 | 第51-52页 |
4.2 信号提取及损伤成像 | 第52-60页 |
4.2.1 分频段时域滤波 | 第52-55页 |
4.2.2 阵列波束成形损伤成像 | 第55-56页 |
4.2.3 频率波数域时间反转波场重构及损伤成像 | 第56-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完全非接触式金属板多损伤检测实验研究 | 第61-75页 |
5.1 完全非接触式激光激励和激光接收信号的实验平台 | 第61-67页 |
5.1.1 实验试样与实验设备 | 第61-63页 |
5.1.2 实验数据分析及损伤成像 | 第63-67页 |
5.2 多损伤波场反演及成像研究 | 第67-72页 |
5.2.1 不同尺寸损伤特征识别 | 第67-69页 |
5.2.2 双损伤缺陷成像分析 | 第69-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