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2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概述 | 第13-21页 |
2.1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概念、特征与原则 | 第13-16页 |
2.1.1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特征 | 第13-14页 |
2.1.3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基本原则 | 第14-16页 |
2.2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性质 | 第16-17页 |
2.3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内容 | 第17-19页 |
2.3.1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管辖的案件类型和范围 | 第17页 |
2.3.2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申请和受理的流程 | 第17-18页 |
2.3.3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审查的过程和内容 | 第18页 |
2.3.4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在审查后的法律效力 | 第18-19页 |
2.4 设立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意义 | 第19-20页 |
2.4.1 达到了人民调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 第19页 |
2.4.2 有效整合利用司法资源 | 第19页 |
2.4.3 建立健全解决矛盾纠纷的多元化机制 | 第19-20页 |
2.5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法律效力 | 第20-21页 |
3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运行现状 | 第21-24页 |
3.1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立法现状 | 第21页 |
3.2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司法现状 | 第21-24页 |
3.2.1 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室开展诉前调解程序 | 第21-22页 |
3.2.2 成立综合调解中心建立基层调解室 | 第22-24页 |
4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运行问题分析 | 第24-31页 |
4.1 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4.1.1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适用范围不够明确 | 第24-25页 |
4.1.2 申请期限的规定存在不足 | 第25页 |
4.1.3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启动的条件有所欠缺 | 第25-27页 |
4.1.4 人民调解协议的审查标准不完备 | 第27-28页 |
4.2 司法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4.2.1 申请人的主观恶意导致虚假司法确认的产生 | 第28-29页 |
4.2.2 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偏低制约了司法确认程序的适用 | 第29页 |
4.2.3 人民法院的实践操作方式不够统一 | 第29-31页 |
5 国外调解协议发展有关情况 | 第31-36页 |
5.1 美国 | 第31-32页 |
5.2 德国 | 第32页 |
5.3 法国 | 第32-33页 |
5.4 日本 | 第33-34页 |
5.5 挪威 | 第34-36页 |
6 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对策思考 | 第36-46页 |
6.1 从立法层面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 第36-39页 |
6.1.1 明确司法确认案件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 第36页 |
6.1.2 完善申请期限的相关规定 | 第36-37页 |
6.1.3 降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启动条件 | 第37-38页 |
6.1.4 完善人民调解协议的审查标准 | 第38-39页 |
6.2 从司法实践层面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 第39-46页 |
6.2.1 加强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普法宣传 | 第39页 |
6.2.2 强化人民调解员的素质 | 第39-40页 |
6.2.3 统一规范人民法院的做法 | 第40-43页 |
6.2.4 防范虚假司法确认 | 第43-44页 |
6.2.5 司法确认程序的救济 | 第44-46页 |
7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