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 | 第7-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页岩岩石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泥页岩层序地层及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页岩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4 页岩气储层孔隙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页岩岩相类型及沉积环境研究 | 第21-22页 |
1.4.2 页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 第22页 |
1.4.3 页岩孔隙类型及成因研究 | 第22页 |
1.4.4 页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5.1 总体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3-2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6-29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6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26-29页 |
第3章 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沉积环境分析 | 第29-53页 |
3.1 矿物组成 | 第29-30页 |
3.2 岩相类型划分 | 第30-37页 |
3.2.1 硅质页岩 | 第30-31页 |
3.2.2 粉砂质页岩 | 第31-32页 |
3.2.3 粘土质页岩 | 第32-33页 |
3.2.4 灰质页岩 | 第33-35页 |
3.2.5 含介壳灰质泥岩 | 第35页 |
3.2.6 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韵律岩 | 第35-36页 |
3.2.7 斑脱岩 | 第36-37页 |
3.2.8 块状粉砂岩 | 第37页 |
3.3 沉积环境分析 | 第37-42页 |
3.3.1 氧化还原条件 | 第38-40页 |
3.3.2 古生产力 | 第40-42页 |
3.3.3 陆源碎屑供给 | 第42页 |
3.4 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模式 | 第42-53页 |
3.4.1 区域地层及沉积特征对比 | 第42-44页 |
3.4.2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44-49页 |
3.4.3 沉积相平面分布规律 | 第49-51页 |
3.4.4 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模式 | 第51-53页 |
第4章 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特征 | 第53-88页 |
4.1 矿物成因分析 | 第53-81页 |
4.1.1 石英类型及成因分析 | 第53-60页 |
4.1.2 粘土矿物类型及成因分析 | 第60-73页 |
4.1.3 碳酸盐矿物 | 第73-75页 |
4.1.4 黄铁矿 | 第75-79页 |
4.1.5 有机质类型及分布 | 第79-81页 |
4.2 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81-85页 |
4.2.1 压实作用 | 第82页 |
4.2.2 胶结作用 | 第82-83页 |
4.2.3 粘土矿物转化作用 | 第83页 |
4.2.4 溶蚀作用 | 第83-84页 |
4.2.5 有机质热演化作用 | 第84-85页 |
4.3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 第85-88页 |
4.3.1 成岩阶段 | 第85页 |
4.3.2 成岩序列及孔隙的演化 | 第85-88页 |
第5章 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88-113页 |
5.1 2000计点法 | 第88-89页 |
5.2 页岩孔隙类型 | 第89-96页 |
5.2.1 粒间孔 | 第89-91页 |
5.2.2 粒内孔 | 第91-93页 |
5.2.3 有机质孔 | 第93-94页 |
5.2.4 微裂缝 | 第94-96页 |
5.3 孔隙类型分布特征 | 第96-101页 |
5.3.1 粘土质页岩 | 第97-98页 |
5.3.2 粉砂质页岩 | 第98-99页 |
5.3.3 硅质页岩 | 第99-101页 |
5.4 孔隙类型控制因素 | 第101-108页 |
5.4.1 2000计点法实用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5.4.2 粒内孔 | 第102-103页 |
5.4.3 粒间孔 | 第103-104页 |
5.4.4 有机质孔 | 第104-108页 |
5.5 孔体积和孔径分布特征 | 第108-113页 |
5.5.1 孔径 | 第108-111页 |
5.5.2 孔体积 | 第111-113页 |
第6章 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 第113-133页 |
6.1 沉积环境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 第113-124页 |
6.1.1 深水陆棚相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 | 第113-116页 |
6.1.2 生物硅与有机质的关系 | 第116-119页 |
6.1.3 页岩孔隙与矿物组成之间的关系 | 第119-124页 |
6.2 成岩作用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 第124-130页 |
6.2.1 硅质胶结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6.2.2 有机质生烃演化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6.2.3 粘土矿物转化对页岩储层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6.3 优质页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 | 第130-133页 |
6.3.1 良好的物质基础 | 第130-131页 |
6.3.2 独特的成岩改造 | 第131-13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