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以黔北丹霞等地标点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9-2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1.1.1 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规划第9页
        1.1.2 生态地标概念界定第9-10页
        1.1.3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对生态地标内容的需要第10-11页
            1.1.3.1 高中生物学科性质和新课标要求第11页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现状第12-17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理论基础第17-22页
        1.4.1 苏格拉底的教育第17-18页
        1.4.2 苏霍姆林斯基部分教育观点第18-20页
        1.4.3 认知主义发展理论第20-21页
        1.4.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1 调查法第22页
        1.5.2 实验法第22页
        1.5.3 文献研究法第22-23页
        1.5.4 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第23页
    1.6 创新之处第23-24页
        1.6.1 理论创新第23-24页
        1.6.2 实践创新第24页
    1.7 可行性分析第24-28页
        1.7.1 新课标要求第24-26页
            1.7.1.1 新课标的提出第24-25页
            1.7.1.2 新课标作为育人指导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第25-26页
        1.7.2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第26-27页
        1.7.3 生态地标内容的科学性和本土性第27页
        1.7.4 学生发展的需要第27-28页
2 部分地标点举例第28-58页
    2.1 地质地貌类地标第28-30页
        2.1.1 黔北丹霞第28-30页
            2.1.1.1 丹霞地层第29页
            2.1.1.2 神奇古老植物—桫椤第29-30页
    2.2 化石或古生物类地标第30-32页
        2.2.1 瓮安古生物化石群第30-32页
            2.2.1.1 成因第31-32页
            2.2.1.2 价值第32页
    2.3 文化类地标第32-34页
        2.3.1 思南四野屯第33-34页
            2.3.1.1 楠木树第33-34页
    3.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第34-58页
        3.1 适合渗透生态地标内容的教材内容归纳第34-38页
        3.2 针对学生对生态地标的认识的调查第38-43页
            3.2.1 调查对象第38页
            3.2.2 调查方法第38页
            3.2.3 调查过程第38-39页
            3.2.4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9-43页
            3.2.5 调查结论第43页
        3.3 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案例第43-44页
        3.4 针对学生对贵州情感等意识形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4-57页
            3.4.1 针对学生对贵州情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4-47页
                3.4.1.1 调查结论第46-47页
            3.4.2 对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3.4.2.1 调查结论第51页
            3.4.3 对学生生物学科的兴趣调查结果与分析第51-54页
                3.4.3.1 调查结论第54页
            3.4.4 针对学生对生物有关职业认识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54-57页
                3.4.4.1 调查结论第56-57页
        3.5 检测渗透教学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影响第57-58页
            3.5.1 实验班和对照班原有知识水平的检测第57-58页
            3.5.2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章末检测成绩对比分析第58页
4 研究结论第58-60页
5 存在的问题第60-62页
    5.1 学生能全面学习生物学科的问题第60页
    5.2 教师和家长能给予学生全面学习生物的问题第60-61页
    5.3 展望第61-62页
6 不足之处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附件第67-109页
    附件Ⅰ:“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调查问卷第67-71页
    附件Ⅱ:水墨黔乡-66个生态地标专题教学设计第71-85页
    附件Ⅲ: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第85-98页
    附件Ⅳ:第二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第98-105页
    附件Ⅴ:渗透教学效果检测试题第105-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教材“课题学习”编写特点研究--以人教版、北师版和华师版为例
下一篇: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中外条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