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欠定盲源分离在模态参数识别中的应用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2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 模态分析第16-17页
    1.3 盲源分离在模态参数识别中的应用背景第17-1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二章 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的模态参数识别第22-45页
    2.1 结构振动理论第22页
    2.2 盲源分离基本原理第22-23页
    2.3 稀疏成分分析算法流程第23-34页
        2.3.1 短时傅里叶变换基本原理第25-26页
        2.3.2 模态分析中的稀疏性第26页
        2.3.3 振动信号去噪和模态振型矩阵计算原理第26-30页
        2.3.4 经典聚类算法原理简介第30-32页
        2.3.5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原理第32-34页
    2.4 基于平滑l0算法的单模态信号重构第34-36页
    2.5 模态识别算例第36-43页
        2.5.1 计算模态振型第36-41页
        2.5.2 单模态信号重构第41-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基于平行因子分析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第45-60页
    3.1 空间时频分布理论第45页
    3.2 多源点与单源点第45-47页
    3.3 平行因子分析的基本理论第47-49页
    3.4 在模态分析中构建平行因子模型第49-50页
    3.5 CANDECOMP算法的基本原理第50-52页
    3.6 CANDECOMP算法在模态分析中的应用第52-53页
    3.7 重构模态坐标信号第53-54页
    3.8 数学求解第54-59页
    3.9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剪切型钢框架实验与算法验证第60-75页
    4.1 四层剪切型钢框架模型第60-62页
    4.2 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的实验验证第62-68页
    4.3 平行因子分析算法的实验验证第68-71页
    4.4 两种算法识别结果对比第7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5.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第75页
    5.2 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附录1第82-85页
附录2第85-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构振动频域响应信号解析概率模型及其验证
下一篇:花岗岩热损伤机理及其力学特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