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柱式钢管混凝土桥墩在车辆撞击作用下的数值模拟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1.1.2 车桥碰撞事故分析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各国车桥碰撞相关规范 | 第21-24页 |
1.3.1 欧洲规范 | 第21-23页 |
1.3.2 美国规范 | 第23-24页 |
1.3.3 中国规范 | 第24页 |
1.4 撞击力计算模型 | 第24-26页 |
1.4.1 双自由度模型 | 第24-25页 |
1.4.2 单自由度模型 | 第25-2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车桥碰撞有限元计算理论及方法 | 第28-36页 |
2.1 非线性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28-29页 |
2.2 显示时间积分算法 | 第29-31页 |
2.3 模拟过程相关控制 | 第31-33页 |
2.3.1 沙漏控制 | 第31-32页 |
2.3.2 时间步长控制及质量缩放 | 第32-33页 |
2.3.3 计算参数控制 | 第33页 |
2.4 数值模拟中常见问题 | 第33-34页 |
2.4.1 负体积 | 第33-34页 |
2.4.2 计算中止和退出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车桥建模及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36-47页 |
3.1 数值计算模型 | 第37-40页 |
3.1.1 整车有限元模型 | 第37-39页 |
3.1.2 桥墩有限元模型 | 第39-40页 |
3.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40-45页 |
3.2.1 车辆本构模型 | 第40-41页 |
3.2.2 桥墩本构模型 | 第41-45页 |
3.3 碰撞接触设置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车辆因素对碰撞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47-70页 |
4.1 速度的影响 | 第47-54页 |
4.1.1 整车应力分析 | 第47-49页 |
4.1.2 桥墩应力分析 | 第49-54页 |
4.1.3 碰撞力分析 | 第54页 |
4.2 质量的影响 | 第54-59页 |
4.2.1 能量变化 | 第55-56页 |
4.2.2 速度变化 | 第56页 |
4.2.3 车头变形与车头撞深 | 第56-57页 |
4.2.4 墩顶位移变化 | 第57-58页 |
4.2.5 碰撞力分析 | 第58-59页 |
4.3 角度的影响 | 第59-64页 |
4.3.1 能量变化 | 第60-61页 |
4.3.2 墩顶位移变化 | 第61-63页 |
4.3.3 碰撞力分析 | 第63-64页 |
4.4 坡度的影响 | 第64-68页 |
4.4.1 车头变形与车辆速度变化 | 第64-66页 |
4.4.2 桥墩碰撞区应力与位移变化 | 第66-67页 |
4.4.3 碰撞力分析 | 第67-68页 |
4.5 相关文献碰撞力分析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桥墩因素对碰撞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70-84页 |
5.1 钢管厚度的影响 | 第70-74页 |
5.1.1 钢管应力分析 | 第70-73页 |
5.1.2 桥墩碰撞区位移变化 | 第73-74页 |
5.1.3 碰撞力分析 | 第74页 |
5.2 墩柱直径的影响 | 第74-78页 |
5.2.1 车辆速度与车头撞深 | 第75-76页 |
5.2.2 桥墩碰撞区应力与位移变化 | 第76-77页 |
5.2.3 墩顶位移变化 | 第77-78页 |
5.2.4 碰撞力分析 | 第78页 |
5.3 防撞装置 | 第78-83页 |
5.3.1 防撞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5.3.2 碰撞结果对比分析 | 第80-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84-8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