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无粘附力(无凝聚性)土与地基论文

黄泛区粉砂土动力特性动三轴试验研究--以开封地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概述第11页
    1.2 粉砂土定义第11-12页
    1.3 粉砂土地基震害第12-14页
    1.4 土动力学参数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1 现场测试方法第14-15页
        1.4.2 室内研究方法第15页
    1.5 土动力特性研究进展第15-19页
        1.5.1 土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研究现状第15-17页
        1.5.2 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研究现状第17-19页
        1.5.3 土动本构模型第19页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1.7 本章小结第22-23页
2 物理性试验及土样制作第23-29页
    2.1 物理性试验第23-26页
        2.1.1 土体筛分试验第23-24页
        2.1.2 液塑限试验第24-25页
        2.1.3 击实试验第25-26页
    2.2 土样制作第26-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3 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试验第29-51页
    3.1 GDS动三轴仪第29-32页
        3.1.1 三轴试验简介第29-30页
        3.1.2 GDS动三轴仪组成第30-31页
        3.1.3 GDS动三轴仪试验原理第31-32页
        3.1.4 GDS动三轴仪操作步骤第32页
    3.2 试验方案和破坏标准第32-35页
        3.2.1 试验方案第32-35页
        3.2.2 破坏标准第35页
    3.3 主要试验过程第35-40页
        3.3.1 试样制备第35-36页
        3.3.2 试样安装、饱和及固结第36-38页
        3.3.3 施加动荷载第38-40页
    3.4 动应力与动荷载振动次数关系第40-41页
    3.5 围压对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的影响第41-43页
    3.6 干密度对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的影响第43-46页
    3.7 细粒含量对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的影响第46-48页
    3.8 与已有研究成果对比第48-49页
    3.9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第51-74页
    4.1 试验方案第51-52页
    4.2 主要试验过程第52-53页
        4.2.1 试样制备第52页
        4.2.2 施加动荷载第52-53页
    4.3 不同影响因素对动剪切模量的影响第53-57页
        4.3.1 动剪切模量计算方法第53页
        4.3.2 动剪切模量与动应变关系第53-54页
        4.3.3 含水率对动剪切模量比的影响第54-55页
        4.3.4 围压对动剪切模量比的影响第55-56页
        4.3.5 固结比对动剪切模量比的影响第56-57页
    4.4 不同影响因素对阻尼比的影响第57-66页
        4.4.1 阻尼比计算方法第58-60页
        4.4.2 阻尼比计算方法对比第60-61页
        4.4.3 阻尼比随动剪应变的变化关系第61-62页
        4.4.4 含水率对阻尼比的影响第62-63页
        4.4.5 围压对阻尼比的影响第63-64页
        4.4.6 固结比对阻尼比的影响第64-66页
    4.5 不同影响因素对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第66-70页
        4.5.1 动应力-应变关系第66-67页
        4.5.2 围压对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第67-68页
        4.5.3 含水率对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第68-69页
        4.5.4 固结比对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第69-70页
    4.6 与已有研究成果对比第70-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4页
5 土动本构模型拟合第74-91页
    5.1 粘弹性本构模型第74-79页
        5.1.1 Hardin-Drnevich动本构模型第74-75页
        5.1.2 Ramberg-Osgood动本构模型第75-76页
        5.1.3 Davidenkov动本构模型第76页
        5.1.4 试验参数确定第76-79页
    5.2 拟合结果第79-89页
        5.2.1 Hardin-Drnevich动本构模型拟合结果第79-82页
        5.2.2 Ramberg-Osgood动本构模型拟合结果第82-84页
        5.2.3 Davidenkov动本构模型拟合结果第84-87页
        5.2.4 拟合程度对比第87-89页
    5.3 本章小结第89-9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6.1 结论第91-92页
    6.2 展望第92-93页
附录 A时程曲线结果第93-103页
    A.1 动应变时程曲线第93-95页
    A.2 动孔压时程曲线第95-103页
附录 B全工况拟合结果第103-117页
    B.1 Hardin-Drnevich动本构模型对τ_6-γ_6关系拟合结果第103-105页
    B.2 Hardin-Drnevich动本构模型对G_6/G_(max)-γ_6关系拟合结果第105-107页
    B.3 Ramberg-Osgood动本构模型τ_6-γ_6关系拟合结果第107-110页
    B.4 Ramberg-Osgood动本构模型对G_6/G_(max)-γ_6关系拟合结果第110-112页
    B.5 Davidenkov动本构模型对τ_6-γ_6关系拟合结果第112-114页
    B.6 Davidenkov动本构模型对G_6/G_(max)-γ_6关系拟合结果第114-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侧限地基与筏板基础相互作用及筏板基础设计研究
下一篇:甘肃洮州卫城场所精神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