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关于“场所精神”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 第10-13页 |
1.2.3 国内外关于卫城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框架图 | 第15-16页 |
1.3.4 论文新颖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场所精神相关内容 | 第17-20页 |
2.1.1 场所 | 第17页 |
2.1.2 场所精神 | 第17-19页 |
2.1.3 场所精神的体验过程 | 第19-20页 |
2.2 卫城研究 | 第20-25页 |
2.2.1 卫城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卫城的特征符号 | 第21-22页 |
2.2.3 明代卫城的分布及现存状况 | 第22-25页 |
2.3 场所精神注入卫城 | 第25-27页 |
2.3.1 卫城的主体——当地居民或游客 | 第25页 |
2.3.2 运用场所精神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甘肃洮州卫城空间环境解读 | 第27-39页 |
3.1 洮州卫城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3.2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28-29页 |
3.2.2 生态与环境 | 第29页 |
3.3 人工环境 | 第29-33页 |
3.3.1 街巷空间 | 第29-31页 |
3.3.2 民居特色 | 第31-33页 |
3.4 文化环境 | 第33-37页 |
3.4.1 文化特质 | 第33-35页 |
3.4.2 文保分析 | 第35-37页 |
3.5 洮州卫城整体解读 | 第37-39页 |
第4章 洮州卫城场所精神居民认知调查与分析 | 第39-46页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9-40页 |
4.1.1 问卷设计思路 | 第39页 |
4.1.2 洮州卫城场所精神的测量指标 | 第39-40页 |
4.2 数据采集及信度效度分析 | 第40-41页 |
4.2.1 数据采集 | 第40页 |
4.2.2 信度效度分析 | 第40-41页 |
4.3 场所精神的认知特征分析 | 第41-45页 |
4.3.1 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2 总体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4.3.3 两个维度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4.3.4 总体特征差异性分析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洮州卫城场所精神塑造 | 第46-69页 |
5.1 场所精神塑造推演过程 | 第46页 |
5.2 场所精神塑造实践方法 | 第46-66页 |
5.2.1 场所体验 | 第47-50页 |
5.2.2 场所意象 | 第50-59页 |
5.2.3 场所空间 | 第59-62页 |
5.2.4 场所特性 | 第62-66页 |
5.3 场所精神塑造启示借鉴 | 第66-68页 |
5.3.1 建立多维场所体验 | 第66页 |
5.3.2 强化场所易识别性 | 第66-67页 |
5.3.3 构建社会交往空间 | 第67页 |
5.3.4 再现地域特色实景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