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花青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 第11-12页 |
1.1.1 花青素的种类及结构 | 第11-12页 |
1.1.2 花青素的光化学性质 | 第12页 |
1.1.3 花青素的存在部位及生物功能 | 第12页 |
1.2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及调控 | 第12-23页 |
1.2.1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 | 第12-14页 |
1.2.2 影响花青素合成的内外界因素 | 第14-16页 |
1.2.3 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 | 第16-17页 |
1.2.4 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 | 第17-23页 |
1.2.4.1 转录因子调控 | 第17-18页 |
1.2.4.2 表观遗传调控 | 第18-23页 |
1.2.4.2.1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 第18-20页 |
1.2.4.2.2 组蛋白H3K9甲基化修饰 | 第20页 |
1.2.4.2.3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 第20-22页 |
1.2.4.2.4 组蛋白H3K9去甲基化酶 | 第22-23页 |
1.3 展望 | 第23-25页 |
1.3.1 植物花青素合成调控机制的未知领域 | 第23-24页 |
1.3.2 植物中组蛋白修饰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 第24-25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5-29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2.1 PtrJMJC组蛋白脱甲基化酶功能预测 | 第26页 |
2.2.2 PtrJMJ25超表达表型鉴定和花青素含量检测 | 第26页 |
2.2.3 PtrJMJ25超表达的转录组测序 | 第26页 |
2.2.4 杨树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6页 |
2.2.5 组蛋白共价修饰和DNA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26页 |
2.2.6 验证PtrJMJ25对靶基因染色质的结合 | 第26-27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4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9-32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3.1.2 菌株和载体 | 第29页 |
3.1.3 生物化学试剂与试剂盒 | 第29-30页 |
3.1.4 激素和抗生素、抗体 | 第30页 |
3.1.5 植物培养基和细菌培养基 | 第30-31页 |
3.1.6 质粒提取试剂 | 第31-32页 |
3.1.7 其它试剂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45页 |
3.2.1 进化分析 | 第32页 |
3.2.2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32-37页 |
3.2.3 荧光定量 | 第37页 |
3.2.4 毛白杨的遗传转化 | 第37-38页 |
3.2.5 转基因杨树的鉴定 | 第38-39页 |
3.2.6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39页 |
3.2.7 GUS报告基因的定性检测 | 第39-40页 |
3.2.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第40-42页 |
3.2.9 重硫酸盐测序法检测DNA甲基化 | 第42-44页 |
3.2.10 花青素、黄酮醇、单宁含量的检测 | 第44-45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67页 |
4.1 JMJC进化树分析 | 第45-46页 |
4.2 PtrJMJC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46-47页 |
4.3 杨树JHDM2亚家族基因对光照条件的响应 | 第47-48页 |
4.4 PtrJMJ25基因表达对黑暗诱导的应答 | 第48-49页 |
4.5 回复拟南芥ibm1突变体 | 第49-50页 |
4.6 PtrJMJ25参与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调控 | 第50-53页 |
4.7 PtrJMJ25不参与黄酮醇和丹宁生物合成的调控 | 第53-54页 |
4.8 PtrJMJ25参与花青素合成代谢的转录调控 | 第54-57页 |
4.9 MYB182是PtrJMJ25的潜在靶基因 | 第57-59页 |
4.10 PtrJMJ25调控MYB182基因染色质上H3K9甲基化修饰水平 | 第59-60页 |
4.11 PtrJMJ25影响MYB182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 | 第60-62页 |
4.12 PtrJMJ25直接结合MYB182基因染色质 | 第62-63页 |
4.13 获得PtrJMJ25功能敲除的植株 | 第63页 |
4.14 PtrJMJ25参与了黑暗中对花青素合成的关闭 | 第63-67页 |
第5章 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一览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