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好氧颗粒污泥及其基本特性 | 第10-11页 |
1.1.1 好氧颗粒污泥的起源及定义 | 第10页 |
1.1.2 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性质 | 第10-11页 |
1.2 污泥凝聚颗粒化的内在机理 | 第11-13页 |
1.2.1 晶核假说 | 第11页 |
1.2.2 胞外聚合物假说 | 第11-12页 |
1.2.3 金属阳离子假说 | 第12页 |
1.2.4 细胞表面疏水性假说 | 第12页 |
1.2.5 丝状菌假说 | 第12-13页 |
1.2.6 自凝聚假说 | 第13页 |
1.3 外部因素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 | 第13-15页 |
1.3.1 进水基质及有机负荷 | 第14页 |
1.3.2 水力停留时间(HRT) | 第14页 |
1.3.3 沉淀时间 | 第14页 |
1.3.4 水力剪切力 | 第14-15页 |
1.3.5 其他因素 | 第15页 |
1.4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试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 第18页 |
2.2 进水水质和接种污泥 | 第18-19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19-24页 |
2.3.1 常规水质分析与检测 | 第19页 |
2.3.2 污泥形态及分形维数的计算 | 第19-20页 |
2.3.3 颗粒污泥均值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20页 |
2.3.4 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主要组分测定 | 第20-21页 |
2.3.5 扫描电镜观察污泥微观结构 | 第21页 |
2.3.6 丝状菌染色及初步鉴定 | 第21-22页 |
2.3.7 污泥流变特性测量 | 第22-23页 |
2.3.8 平均剪切速率及剪切解吸附速率的计算 | 第23-24页 |
3 低高径比SBR中好氧污泥颗粒培养过程及性能的研究 | 第24-44页 |
3.1 前言 | 第24页 |
3.2 低高径比水平机械搅拌SBR中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及性能的研究 | 第24-34页 |
3.2.1 颗粒化过程中污泥形态及分形维数的变化 | 第24-26页 |
3.2.2 好氧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质 | 第26-29页 |
3.2.3 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29-31页 |
3.2.4 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胞外聚合物含量 | 第31-32页 |
3.2.5 好氧颗粒污泥流变特性研究 | 第32-34页 |
3.3 低高径比鼓泡SBR中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及性能的研究 | 第34-41页 |
3.3.1 颗粒化过程中污泥形态及分形维数的变化 | 第34-36页 |
3.3.2 好氧污泥颗粒化的理化性质 | 第36-39页 |
3.3.3 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39-41页 |
3.3.4 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胞外聚合物含量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4 好氧污泥颗粒化的水力剪切力相关研究 | 第44-50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低高径比水平机械搅拌SBR中剪切力定量研究 | 第44-46页 |
4.3 旋涡尺度与试验结果验证 | 第46-47页 |
4.3.1 旋涡尺度的计算及作用 | 第46页 |
4.3.2 试验结果验证 | 第46-47页 |
4.4 水力剪切力大小对颗粒化的影响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低高径比SBR中好氧污泥颗粒化流态分析 | 第50-56页 |
5.1 前言 | 第50页 |
5.2 低高径比SBR中好氧污泥颗粒化相关流态分析 | 第50-55页 |
5.2.1 水平机械搅拌在污泥颗粒化中的作用分析 | 第50-52页 |
5.2.2 低高径比鼓泡反应器中曝气头位置偏移在污泥颗粒化中的作用分析 | 第52-54页 |
5.2.3 对比试验验证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 | 第56-58页 |
7 建议与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