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含铅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化学法(化学沉淀法) | 第15-16页 |
1.2.2 物理化学法 | 第16-17页 |
1.2.3 生物法 | 第17-19页 |
1.3 颗粒污泥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 第19-20页 |
1.4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5页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试验接种污泥 | 第25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3 试验仪器 | 第26页 |
2.2 试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 第26-29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2.2.2 试验装置运行方式 | 第27-29页 |
2.3 吸附试验 | 第29-31页 |
2.3.1 储备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3.2 pH影响试验 | 第29页 |
2.3.3 初始Pb~(2+)浓度影响试验 | 第29页 |
2.3.4 Zn~(2+)存在影响试验 | 第29-30页 |
2.3.5 温度影响试验 | 第30页 |
2.3.6 吸附时间影响试验 | 第30页 |
2.3.7 吸附率和吸附量的计算 | 第30-31页 |
2.4 试验材料、分析方法 | 第31-37页 |
2.4.1 常规指标测定 | 第31页 |
2.4.2 非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31-37页 |
第三章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 | 第37-50页 |
3.1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 | 第37-40页 |
3.2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系统运行情况 | 第40-47页 |
3.2.1 典型周期内污染物去除情况 | 第42-44页 |
3.2.2 典型周期内金属离子变化情况 | 第44-47页 |
3.3 颗粒污泥中EPS的特性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Pb~(2+)的吸附去除作用 | 第50-66页 |
4.1 pH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 初始Pb~(2+)浓度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 Zn~(2+)存在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温度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影响 | 第57-58页 |
4.5 吸附时间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影响 | 第58-61页 |
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4.7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 第62-6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系统处理含铅废水的作用机制 | 第66-91页 |
5.1 系统长期运行概况 | 第66-69页 |
5.1.1 对Pb~(2+)的去除情况 | 第67页 |
5.1.2 对PO_4~(3-)-P的去除情况 | 第67-68页 |
5.1.3 系统液相中金属离子的变化情况 | 第68-69页 |
5.2 长期运行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特性情况 | 第69-75页 |
5.2.1 除磷颗粒粒径的变化情况 | 第69-70页 |
5.2.2 颗粒污泥沉降性能变化情况 | 第70-71页 |
5.2.3 颗粒污泥形态特征及能谱分析 | 第71-75页 |
5.3 长期运行下Pb~(2+)对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系统处理性能的影响 | 第75-81页 |
5.3.1 一个周期内污染物去除情况 | 第75-76页 |
5.3.2 一个周期内金属离子变化情况 | 第76-78页 |
5.3.3 胞内多聚物的变化情况 | 第78-79页 |
5.3.4 胞外聚合物中的特性变化 | 第79-81页 |
5.4 颗粒污泥的活性对比 | 第81-84页 |
5.4.1 比耗氧速率(SOUR) | 第81-83页 |
5.4.2 脱氢酶活性 | 第83-84页 |
5.5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特性 | 第84-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