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物及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活性污泥法 | 第9-10页 |
1.1.1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 第9-10页 |
1.1.2 活性污泥法净化机制 | 第10页 |
1.2 污泥膨胀现象 | 第10-16页 |
1.2.1 污泥膨胀类型 | 第10-11页 |
1.2.2 污泥膨胀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3 污泥膨胀的机理 | 第12-13页 |
1.2.4 污泥膨胀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2.5 污泥膨胀的控制 | 第14-16页 |
1.3 胞外聚合物(EPS) | 第16-18页 |
1.3.1 EPS的定义与组成 | 第16页 |
1.3.2 EPS与活性污泥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3 EPS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4 菌群结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仪(DGGE) | 第18页 |
1.4.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 第18-19页 |
1.4.3 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9页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5.1 本课题提出背景 | 第1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1-29页 |
2.1 丝状菌丰度确定 | 第21页 |
2.2 丝状菌种类鉴定 | 第21-23页 |
2.2.1 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2.2.2 染色观察 | 第22-23页 |
2.3 EPS的提取及测定 | 第23-24页 |
2.3.1 污泥样品的处理 | 第23-24页 |
2.3.2 多糖的测定 | 第24页 |
2.3.3 蛋白质的测定 | 第24页 |
2.4 三维荧光光谱扫描 | 第24-25页 |
2.5 菌群结构分析 | 第25-26页 |
2.6 常用仪器及常规指标测定 | 第26-29页 |
3 污泥膨胀系统中胞外聚合物及菌群结构研究 | 第29-39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反应器的启动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3.3.1 反应器运行状况 | 第31-33页 |
3.3.2 EPS变化情况 | 第33-35页 |
3.3.3 菌群多样性分析 | 第35页 |
3.3.4 优势菌种分析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不同污染物去除工艺中污泥沉降性能研究 | 第39-55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反应器的启动 | 第39-40页 |
4.3 结果 | 第40-51页 |
4.3.1 反应器运行状况 | 第40-42页 |
4.3.2 菌群结构变化分析 | 第42-46页 |
4.3.3 工艺条件对EPS含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4 工艺条件对EPS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5 丝状菌的演替规律 | 第50-51页 |
4.4 讨论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页 |
5.2 建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