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4-19页 |
1.1.1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研究的背景 | 第14-18页 |
1.1.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8页 |
1.2.1 学术评价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1.2.2 学术评价体系研究 | 第21-22页 |
1.2.3 学术创新成果量化研究 | 第22-25页 |
1.2.4 创新力测度评价研究 | 第25-28页 |
1.3 研究的思路 | 第28-29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9-31页 |
1.5 创新点 | 第31-32页 |
1.6 章节结构 | 第32-33页 |
第2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相关理论基础 | 第33-46页 |
2.1 创新研究相关理论 | 第33-39页 |
2.1.1 创新内涵 | 第33-35页 |
2.1.2 创新系统理论 | 第35-37页 |
2.1.3 创新过程理论 | 第37-39页 |
2.2 创新力相关概念 | 第39-43页 |
2.2.1 创造力 | 第39-40页 |
2.2.2 创新能力 | 第40-42页 |
2.2.3 创新绩效 | 第42-43页 |
2.3 创新力的测度 | 第43-46页 |
第3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体系研究 | 第46-61页 |
3.1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内涵 | 第46-51页 |
3.1.1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差异 | 第46-48页 |
3.1.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主客体 | 第48-50页 |
3.1.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过程 | 第50-51页 |
3.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相关概念辨析 | 第51-54页 |
3.2.1 学术创新力与学科创新力 | 第51-53页 |
3.2.2 学术创新力与学科竞争力 | 第53页 |
3.2.3 学术创新力与学术影响力 | 第53-54页 |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存在问题 | 第54-57页 |
3.3.1 偏重于投入和产出的绝对数量 | 第54-55页 |
3.3.2 评价角度较为单一 | 第55-56页 |
3.3.3 评价体系缺少基本的规范和原则 | 第56页 |
3.3.4 数量重于质量 | 第56-57页 |
3.4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体系的分析与设计 | 第57-61页 |
3.4.1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基本内容 | 第57页 |
3.4.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基本原则 | 第57-58页 |
3.4.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评价模型 | 第58-59页 |
3.4.4 测度对象的选择以及数据的收集 | 第59-61页 |
第4章 基于宏观绩效角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研究 | 第61-89页 |
4.1 测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2-72页 |
4.1.1 现有的绩效测度评价方法 | 第62-64页 |
4.1.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方法原理 | 第64-68页 |
4.1.3 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理论依据 | 第68-69页 |
4.1.4 DEA方法应用的一般步骤 | 第69-71页 |
4.1.5 DEA方法应用的缺陷与弥补 | 第71-72页 |
4.2 决策参数的选择和处理 | 第72-81页 |
4.2.1 决策参数的选取 | 第72-75页 |
4.2.2 样本数据的获取 | 第75-77页 |
4.2.3 指标降维处理 | 第77-81页 |
4.3 模型运用和结果分析 | 第81-89页 |
4.3.1 效率结果及分析 | 第81-83页 |
4.3.2 松弛变量结果与分析 | 第83-85页 |
4.3.3 敏感度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第5章 基于微观创新过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测度研究 | 第89-103页 |
5.1 基于微观创新过程的学术创新力构成 | 第89-92页 |
5.1.1 学术创新过程内容 | 第89-90页 |
5.1.2 学术创新力构成 | 第90-92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2-99页 |
5.2.1 创新吸收力指标 | 第94-95页 |
5.2.2 创新产出力指标 | 第95-98页 |
5.2.3 创新扩散力指标 | 第98-99页 |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99-103页 |
5.3.1 现有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 第99-100页 |
5.3.2 基于微观过程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第100页 |
5.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方法 | 第100-103页 |
第6章 基于微观创新过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力实证研究 | 第103-123页 |
6.1 测度对象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6.2 指标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 第104-111页 |
6.2.1 创新吸收指标数据的统计与计算 | 第104-106页 |
6.2.2 创新产出指标数据的统计与计算 | 第106-109页 |
6.2.3 创新扩散指标数据的统计与计算 | 第109-111页 |
6.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1-115页 |
6.4 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第115-123页 |
6.4.1 创新过程三阶段分析 | 第116-118页 |
6.4.2 创新过程四维度分析 | 第118-121页 |
6.4.3 结合宏观角度研究结果综合分析 | 第121-123页 |
第7章 结语和展望 | 第123-125页 |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123-124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