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役隧道衬砌结构承载性能的劣化—耗散机理与防治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隧道衬砌结构的劣化机理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隧道裂损衬砌结构的防治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八盘山隧道衬砌病害调查与分析 | 第14-32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4-16页 |
2.1.1 工程简介 | 第14-15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15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6页 |
2.2 衬砌裂缝的形态特征 | 第16-21页 |
2.2.1 裂缝的类型及分布 | 第16-18页 |
2.2.2 裂缝的定量描述 | 第18-21页 |
2.3 衬砌裂缝的产生原因 | 第21-24页 |
2.3.1 二衬外力作用 | 第21-23页 |
2.3.2 设计因素 | 第23页 |
2.3.3 施工因素 | 第23-24页 |
2.4 隧道衬砌裂缝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 第24-30页 |
2.4.1 衬砌裂损调查 | 第24-26页 |
2.4.2 衬砌裂损分析 | 第26-27页 |
2.4.3 衬砌裂损原因 | 第27-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在役隧道衬砌结构劣化-耗散机理的理论分析 | 第32-52页 |
3.1 混凝土材料劣化机理 | 第32-36页 |
3.1.1 碳化作用 | 第33-34页 |
3.1.2 有害离子 | 第34-35页 |
3.1.3 碱集料反应 | 第35-36页 |
3.1.4 冻融破坏 | 第36页 |
3.2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 第36-43页 |
3.2.1 断裂模式 | 第36-38页 |
3.2.2 断裂判据 | 第38-43页 |
3.3 混凝土断裂力学 | 第43-44页 |
3.3.1 混凝土线弹性断裂力学 | 第43页 |
3.3.2 混凝土弹塑性断裂力学 | 第43-44页 |
3.4 在役隧道衬砌结构裂损-耗散机理的理论分析 | 第44-47页 |
3.4.1 衬砌结构的耗散机理 | 第44-46页 |
3.4.2 基于耗散机理的结构裂损分析 | 第46-47页 |
3.5 基于Abaqus的扩展有限元分析 | 第47-49页 |
3.5.1 Abaqus软件简述 | 第47-48页 |
3.5.2 扩展有限元理论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八盘山隧道裂损衬砌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 第52-72页 |
4.1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 | 第52-53页 |
4.2 隧道裂损衬砌结构的受力分析 | 第53-62页 |
4.2.1 无损衬砌结构分析 | 第53-55页 |
4.2.2 带裂缝衬砌结构分析 | 第55-62页 |
4.3 隧道裂损衬砌结构的稳定性研究 | 第62-71页 |
4.3.1 裂损衬砌结构的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62-65页 |
4.3.2 裂损衬砌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65-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在役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的防治方法研究 | 第72-84页 |
5.1 裂损衬砌结构的安全性评价 | 第72-75页 |
5.1.1 定性评定标准 | 第72-73页 |
5.1.2 定量评定标准 | 第73-74页 |
5.1.3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定标准 | 第74页 |
5.1.4 基于裂缝深度的评定标准 | 第74-75页 |
5.2 衬砌裂损的预防措施 | 第75-76页 |
5.2.1 设计方面 | 第75-76页 |
5.2.2 施工方面 | 第76页 |
5.2.3 衬砌混凝土材料 | 第76页 |
5.3 衬砌裂损的治理对策 | 第76-78页 |
5.3.1 围岩加固 | 第76-77页 |
5.3.2 衬砌结构加固 | 第77-78页 |
5.4 八盘山隧道衬砌裂损维修方法 | 第78-82页 |
5.4.1 衬砌背后空洞处治 | 第78-80页 |
5.4.2 衬砌裂缝处治 | 第80-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