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2.1 生态 | 第15-16页 |
2.1.1 自然生态 | 第15页 |
2.1.2 属人生态 | 第15-16页 |
2.2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 | 第16-17页 |
2.2.1 生态危机 | 第16页 |
2.2.2 生态文明 | 第16-17页 |
2.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17-18页 |
2.4 儒家生态思想 | 第18-20页 |
3 理论核心的契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 第20-26页 |
3.1 儒家生态思想:天人合一、畏天知命的生态自然观 | 第20-22页 |
3.1.1 天人合一 | 第20-21页 |
3.1.2 知命畏天 | 第21-22页 |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有机统一 | 第22-23页 |
3.2.1 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 | 第22页 |
3.2.2 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 | 第22-23页 |
3.3 相通的理论核心:人与自然相统一 | 第23-26页 |
3.3.1 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辩证统一的契合 | 第23-24页 |
3.3.2 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 第24-26页 |
4 实践原则的契合:真理与价值相统一 | 第26-31页 |
4.1 儒家生态思想:仁民爱物、取用有度的生态实践观 | 第26-27页 |
4.1.1 仁民爱物 | 第26页 |
4.1.2 取用有度 | 第26-27页 |
4.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合理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 第27-28页 |
4.2.1 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 第27页 |
4.2.2 物质变换失衡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27-28页 |
4.2.3 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是合理物质变换的准则 | 第28页 |
4.3 共同的实践原则: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 | 第28-31页 |
4.3.1 仁民爱物、取用有度与合理物质变换的契合 | 第29页 |
4.3.2 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树立科学的生态实践观 | 第29-31页 |
5 理想目标的契合: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 第31-35页 |
5.1 儒家生态思想:建立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 | 第31-32页 |
5.1.1 社会和谐 | 第31-32页 |
5.1.2 生态和美 | 第32页 |
5.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 | 第32-33页 |
5.2.1 资本对自然的占有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 第32-33页 |
5.2.2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消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 第33页 |
5.3 共同的理想目标:实现人和自然的共生共荣 | 第33-35页 |
5.3.1 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契合 | 第33-34页 |
5.3.2 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树立崇高的生态理想观 | 第34-35页 |
6 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契合的时代价值 | 第35-40页 |
6.1 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契合的理论价值 | 第35-37页 |
6.1.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6.1.2 为中国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弘扬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向 | 第36页 |
6.1.3 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提供了源头活水 | 第36-37页 |
6.2 儒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契合的实践价值 | 第37-40页 |
6.2.1 促进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 | 第37-38页 |
6.2.2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方式的生态化 | 第38-39页 |
6.2.3 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公民人格的生态化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个人简介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