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2-4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绿色创新研究现状综述第15-35页
        1.2.1 国内外绿色创新文献统计分析第16-23页
        1.2.2 国内外绿色创新研究现状梳理第23-33页
        1.2.3 国内外绿色创新研究现状述评第33-35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5-37页
        1.3.1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3.2 研究方法第36-37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37页
    1.4 本章小结第37-40页
2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第40-5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40-41页
        2.1.1 区域的界定第40页
        2.1.2 绿色创新概念的界定第40-41页
    2.2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理论基础第41-52页
        2.2.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第41-48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8-51页
        2.2.3 协同论第51-52页
    2.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3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第54-80页
    3.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54-55页
    3.2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区域绿色创新系统结构分析第55-59页
        3.2.1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第55-57页
        3.2.2 创新价值链理论的适用性分析第57-58页
        3.2.3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的内部子系统构成第58-59页
    3.3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研究第59-62页
        3.3.1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第59页
        3.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59-60页
        3.3.3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第60-62页
    3.4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三阶段测度模型第62-66页
        3.4.1 阶段一:基于基尼系数的投入产出指标转化第63-64页
        3.4.2 阶段二:基于Theil-TOPSIS的子系统发展水平测度第64-65页
        3.4.3 阶段三:基于欧式距离的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第65-66页
    3.5 结果分析第66-78页
        3.5.1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第66-68页
        3.5.2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发展水平测度第68-71页
        3.5.3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水平测度第71-73页
        3.5.4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第73-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4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演化研究第80-94页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80-81页
    4.2 研究设计第81-83页
        4.2.1 变异系数第81页
        4.2.2 集中度指数第81页
        4.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第81-82页
        4.2.4 时间演变:马尔科夫链第82页
        4.2.5 空间演变:空间马尔科夫链第82-83页
    4.3 结果分析第83-92页
        4.3.1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分析第83-84页
        4.3.2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第84-90页
        4.3.3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第90-92页
    4.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5 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第94-106页
    5.1 研究问题提出第94-96页
    5.2 研究设计第96-100页
        5.2.1 研究变量选择第96-99页
        5.2.2 空间计量模型第99-100页
        5.2.3 空间权重矩阵第100页
    5.3 实证分析第100-104页
        5.3.1 模型的设定与检验第100页
        5.3.2 模型估计结果第100-101页
        5.3.3 实证结果分析第101-104页
    5.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06-110页
    6.1 研究结论第106-107页
    6.2 研究的创新点第107-108页
    6.3 研究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线性经济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运输网络视角下专用道优化设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