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9-32页 |
1.1.1 “单核”向“多核”、“众核”的转变 | 第19-22页 |
1.1.2 片上核间通信需求的变化 | 第22-24页 |
1.1.3 片上核间通信方式的转变 | 第24-26页 |
1.1.4 NoC:片上“众核”通信范例 | 第26-29页 |
1.1.5 NoC面临的挑战 | 第29-32页 |
1.2 片上路由架构相关研究 | 第32-38页 |
1.2.1 拓扑结构 | 第32-33页 |
1.2.2 路由算法 | 第33-34页 |
1.2.3 交换机制 | 第34-36页 |
1.2.4 流控策略 | 第36-37页 |
1.2.5 缓存机制 | 第37-38页 |
1.2.6 容错策略 | 第38页 |
1.3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38-39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9-41页 |
第二章 NoC基础理论 | 第41-53页 |
2.1 NoC路由器结构 | 第41-45页 |
2.1.1 经典输入VC路由器 | 第41-43页 |
2.1.2 超前计算路由器 | 第43-45页 |
2.1.3 推断路由器 | 第45页 |
2.2 NoC模拟平台与通信模型 | 第45-49页 |
2.2.1 网络模拟平台 | 第45-47页 |
2.2.2 人工合成通信负载 | 第47-48页 |
2.2.3 真实应用踪迹负载 | 第48-49页 |
2.3 NoC评价准则 | 第49-51页 |
2.3.1 平均延时 | 第49-50页 |
2.3.2 网络吞吐率 | 第50页 |
2.3.3 面积开销 | 第50-51页 |
2.3.4 功耗开销 | 第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面向消息往返通信性能优化的返程路径预构机制 | 第53-81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研究动机 | 第54-56页 |
3.3 消息往返通信模式 | 第56-58页 |
3.4 应用程序通信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3.5 返程路径预构机制 | 第59-70页 |
3.5.1 路由转换模型 | 第59-63页 |
3.5.2 返程路径的预构 | 第63-66页 |
3.5.3 返程路径的重用 | 第66-67页 |
3.5.4 返程路径的终止 | 第67-69页 |
3.5.5 返程虚通道的分配 | 第69页 |
3.5.6 流水线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3.6.1 实验平台构建 | 第70-71页 |
3.6.2 人工合成负载通信 | 第71-75页 |
3.6.3 真实应用踪迹通信 | 第75-78页 |
3.6.4 硬件实现开销 | 第7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四章 面向时空局部性通信性能优化的热点路径预构机制 | 第81-105页 |
4.1 引言 | 第81-83页 |
4.2 维序路由机制 | 第83-86页 |
4.3 直通路径预构机制 | 第86-89页 |
4.3.1 直通路径的预构 | 第86-87页 |
4.3.2 直通路径的终止 | 第87-88页 |
4.3.3 直通路径的重用 | 第88-89页 |
4.4 热点路径预构机制 | 第89-97页 |
4.4.1 热点路径的预构 | 第89-94页 |
4.4.2 热点路径的终止 | 第94-95页 |
4.4.3 热点路径的重用 | 第95-96页 |
4.4.4 流水线结构分析 | 第96-97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7-104页 |
4.5.1 实验平台构建 | 第97页 |
4.5.2 人工合成负载通信 | 第97-102页 |
4.5.3 真实应用踪迹通信 | 第102-103页 |
4.5.4 硬件实现开销 | 第103-10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基于故障端口环回传输的细粒度容错路由算法 | 第105-129页 |
5.1 引言 | 第105页 |
5.2 研究动机 | 第105-108页 |
5.3 VOQ缓存与网络故障模型 | 第108-113页 |
5.3.1 VOQ片上路由器结构 | 第108-109页 |
5.3.2 细粒度网络故障模型 | 第109-113页 |
5.4 基于FPLT的细粒度容错路由算法 | 第113-120页 |
5.4.1 故障端口环回传输机制 | 第113-116页 |
5.4.2 端口优先级分配 | 第116-117页 |
5.4.3 网络死锁及规避 | 第117-118页 |
5.4.4 算法实现 | 第118-120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8页 |
5.5.1 实验平台构建 | 第120-121页 |
5.5.2 人工合成负载通信 | 第121-123页 |
5.5.3 真实应用踪迹通信 | 第123-127页 |
5.5.4 硬件实现开销 | 第127-12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面向低开销NoC的单向Mesh网络架构 | 第129-147页 |
6.1 引言 | 第129-130页 |
6.2 UniMESH网络架构设计 | 第130-137页 |
6.2.1 UniMESH网络架构与路由器结构 | 第130-131页 |
6.2.2 UniMESH路由算法 | 第131-135页 |
6.2.3 网络死锁与恢复 | 第135-137页 |
6.3 不同网络架构性能对比分析 | 第137-138页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4页 |
6.4.1 实验平台构建 | 第138-139页 |
6.4.2 人工合成负载通信 | 第139-142页 |
6.4.3 真实应用踪迹通信 | 第142-14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4-147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47-151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47-14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7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