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修身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一)选题创新 | 第18页 |
(二)研究内容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荀子修身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一、荀子修身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9-21页 |
(一)政治背景 | 第19-20页 |
(二)经济背景 | 第20-21页 |
(三)文化背景 | 第21页 |
二、荀子修身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一)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 | 第22-23页 |
(二)先秦儒家的修身观 | 第23-24页 |
(三)人性论 | 第24-25页 |
(四)法家思想 | 第25页 |
(五)墨家思想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荀子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7-41页 |
一、修身的准则 | 第27-29页 |
(一)“礼”的传统 | 第27-28页 |
(二)以“礼”作为修身的准则 | 第28-29页 |
二、修身的范围 | 第29-33页 |
(一)外在的容态举止 | 第29-31页 |
(二)内在的精神意志 | 第31-33页 |
三、修身的方法 | 第33-38页 |
(一)学习积累法 | 第33-34页 |
(二)身教示范法 | 第34-35页 |
(三)因材施教法 | 第35页 |
(四)反省自律法 | 第35-37页 |
(五)环境熏陶法 | 第37-38页 |
四、修身的目标 | 第38-41页 |
(一)塑造君子人格 | 第38-39页 |
(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荀子修身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41-46页 |
一、荀子修身思想的突出特点 | 第41-43页 |
(一)礼法性 | 第41-42页 |
(二)实践性 | 第42-43页 |
二、荀子修身思想积极的历史意义 | 第43-45页 |
(一)有利于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和谐 | 第43-44页 |
(二)有利于改善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 | 第44-45页 |
三、荀子修身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45-46页 |
第五章 荀子修身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 | 第46-54页 |
一、修身方法的当代德育价值 | 第46-49页 |
(一)学习积累法的德育启示 | 第46-47页 |
(二)身教示范法的德育启示 | 第47页 |
(三)因材施教法的德育启示 | 第47-48页 |
(四)反省自律法的德育启示 | 第48页 |
(五)环境熏陶法的德育启示 | 第48-49页 |
二、修身特点的当代德育价值 | 第49-51页 |
(一)礼法性特点的德育启示 | 第49-50页 |
(二)实践性特点的德育启示 | 第50-51页 |
三、修身准则的当代德育价值 | 第51-52页 |
四、修身范围的当代德育价值 | 第52-53页 |
五、修身目标的当代德育价值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