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1.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 第18-19页 |
1.1.1 次生代谢物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 | 第18-19页 |
1.1.2 次生代谢物与作物品质 | 第19页 |
1.2 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19-22页 |
1.2.1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 | 第20-21页 |
1.2.2 木质素的生物合成 | 第21-22页 |
1.3 影响苯丙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因素 | 第22-26页 |
1.3.1 结构基因对苯丙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2 转录因子对苯丙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23-25页 |
1.3.3 外界因素对苯丙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 MYB转录因子 | 第26-30页 |
1.4.1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分类 | 第26-27页 |
1.4.2 MYB转录因子在类黄酮代谢途径中的调控功能 | 第27-29页 |
1.4.3 MYB转录因子在次生壁形成中的调控功能 | 第29-30页 |
1.5 类黄酮含量变化与木质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1.5.1 结构基因对类黄酮和木质素之间的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1页 |
1.5.2 转录因子对类黄酮和木质素之间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1.6 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及用途 | 第32-34页 |
第2章 绪论 | 第34-38页 |
2.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4-35页 |
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35-36页 |
2.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第3章 杨树MYB6对类黄酮和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38-7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9-43页 |
3.2.1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3.2.2 菌种和质粒 | 第39页 |
3.2.3 试剂及试剂盒 | 第39-40页 |
3.2.4 抗生素和激素的配制 | 第40页 |
3.2.5 培养基的配制 | 第40-41页 |
3.2.6 其它试剂 | 第41-42页 |
3.2.7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2-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57页 |
3.3.0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与序列比对 | 第43-44页 |
3.3.1 RNA的提取 | 第44页 |
3.3.2 RNA的反转录 | 第44-45页 |
3.3.3 基因克隆 | 第45-50页 |
3.3.4 杨树的遗传转化 | 第50-51页 |
3.3.5 CTAB法提取杨树DNA | 第51-52页 |
3.3.6 PCR鉴定转基因杨树 | 第52页 |
3.3.7 荧光定量PCR | 第52页 |
3.3.8 GUS染色 | 第52-53页 |
3.3.9 亚细胞定位 | 第53页 |
3.3.10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和转化 | 第53-54页 |
3.3.11 盐酸-甲醇法提取花青素: | 第54-55页 |
3.3.12 单宁含量的测定 | 第55页 |
3.3.13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55-56页 |
3.3.14 单宁的DMACA染色 | 第56页 |
3.3.15 木质素的甲苯胺蓝染色 | 第56页 |
3.3.16 石蜡包埋与切片 | 第56-5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7-72页 |
3.4.1 R2R3-MYB转录因子的进化分析及同源性比对 | 第57-60页 |
3.4.2 杨树MYB6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60-62页 |
3.4.3 杨树转录因子MYB6的亚细胞定位及转录活性分析 | 第62-64页 |
3.4.4 超量表达MYB6和MYB6-SRDX对杨树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5 超量表达MYB6和MYB6-SRDX对杨树单宁合成的影响 | 第65-67页 |
3.4.6 超量表达MYB6和MYB6-SRDX对类黄酮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7 超量表达MYB6和MYB6-SRDX对杨树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68-71页 |
3.4.8 转录因子MYB6对杨树木质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1-72页 |
3.5 讨论 | 第72-76页 |
第4章 杨树MYB6对类黄酮和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 | 第76-102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7-84页 |
4.2.0 植物材料与培养基 | 第77页 |
4.2.1 试剂配置 | 第77页 |
4.2.2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 | 第77-78页 |
4.2.3 荧光双分子互补实验 | 第78-79页 |
4.2.4 烟草瞬时侵染 | 第79页 |
4.2.5 GUS报告基因的定量检测 | 第79-80页 |
4.2.6 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 | 第80-82页 |
4.2.7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 | 第82-83页 |
4.2.8 拟南芥的培养 | 第83页 |
4.2.9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83页 |
4.2.10 转基因拟南芥单拷贝纯合体的筛选 | 第83-84页 |
4.2.11 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 第8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9页 |
4.3.1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与MYB6相互作用的功能蛋白 | 第84-85页 |
4.3.2 杨树MYB6与GL3或KNAT7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85-87页 |
4.3.3 杨树MYB6对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调控作用分析 | 第87-89页 |
4.3.4 杨树MYB6、GL3和KANT7对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调控作用分析 | 第89-91页 |
4.3.5 杨树MYB6和KANT7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分析 | 第91-93页 |
4.3.6 杨树MYB6对拟南芥单宁和花青素合成的影响 | 第93-96页 |
4.3.7 杨树MYB6对拟南芥木质素合成的影响 | 第96-98页 |
4.3.8 杨树MYB6对单宁、花青素和木质素合成的转录调控模式图 | 第98-99页 |
4.4 讨论 | 第99-10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5.1 结论 | 第102-103页 |
5.2 展望 | 第103-105页 |
5.3 特色与创新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附录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