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2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3页 |
二、相关学术史 | 第13-19页 |
三、研究范围、方法与说明 | 第19-20页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20-22页 |
第一章 詹景凤的人生与书画鉴赏 | 第22-52页 |
第一节 世系渊源 | 第23-26页 |
第二节 “贾而好儒”的家族志向 | 第26-30页 |
第三节 举业、仕宦生涯与书画鉴赏 | 第30-44页 |
第四节 书画鉴赏对詹景凤的价值与意义 | 第44-52页 |
第二章 所见何来与谁为具眼——鉴藏世界中的景观 | 第52-107页 |
第一节 本乡收藏与鉴赏启蒙 | 第52-66页 |
一、家族收藏 | 第52-54页 |
二、休宁与歙县的收藏 | 第54-60页 |
三、詹景凤与汪道昆兄弟 | 第60-66页 |
第二节 朱氏收藏的“承继者”与仕宦趣味 | 第66-82页 |
一、严氏收藏的籍没与散出 | 第66-69页 |
二、詹景凤与以韩世能为核心的京城收藏圈 | 第69-78页 |
三、詹景凤与项元汴 | 第78-82页 |
第三节 詹景凤与吴门鉴赏家之关系 | 第82-98页 |
一、吴门鉴赏家对徽州的影响 | 第82-85页 |
二、詹景凤与吴门鉴赏家的交往 | 第85-88页 |
三、詹景凤与王世贞兄弟 | 第88-98页 |
第四节 詹景凤对吴门鉴定家的质疑与否定 | 第98-107页 |
一、质疑吴门鉴定家的权威 | 第98-102页 |
二、抨击吴门鉴定家参与作伪 | 第102-107页 |
第三章 古今真伪之辨——詹景凤的鉴定方法与依据 | 第107-140页 |
第一节 静心细研、借观博览 | 第108-115页 |
第二节 何为古法——鉴定中的时代问题 | 第115-122页 |
第三节 笔墨与真伪 | 第122-135页 |
一、临摹与体悟——了解笔墨的方式 | 第122-128页 |
二、笔墨的内涵与真伪判定 | 第128-135页 |
第四节 笔、墨、纸在鉴定中的作用 | 第135-140页 |
第四章 时代与身份——詹景凤的书画鉴赏观及其价值 | 第140-182页 |
第一节 画极于宋——詹景凤对古今画坛的评价 | 第141-158页 |
一、“尚元”的时代风尚 | 第141-144页 |
二、“贬元”与“崇宋” | 第144-151页 |
三、“今不如古”的鉴赏观 | 第151-158页 |
第二节 行家与戾家——詹景凤对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的评价 | 第158-182页 |
一、画分“行、戾”与推重戾家的时代风尚 | 第160-168页 |
二、不以身份论高低的鉴赏观 | 第168-182页 |
结论 | 第182-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6页 |
附件: 詹景凤年表新编 | 第196-215页 |
致谢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