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前言 | 第16-21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控释/缓释肥料 | 第17-18页 |
1.2.1.1 国内外对控释/缓释肥料的研究 | 第17页 |
1.2.1.2 控释/缓释肥料的实际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 第17-18页 |
1.2.2 水分与氮素是高产的重要调控手段 | 第18-21页 |
1.2.2.1 水氮互作对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 第18-19页 |
1.2.2.2 水氮互作对玉米光合特性的调控 | 第19页 |
1.2.2.3 水氮互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2.4 水氮互作对玉米根系特性的调控 | 第20页 |
1.2.2.5 水氮互作对玉米氮素吸收、运转及利用的影响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1-23页 |
2.1.1 土柱试验 | 第22页 |
2.1.2 大田试验 | 第22-23页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3-27页 |
2.2.1 产量构成因素及干物质积累 | 第23页 |
2.2.1.1 产量构成因素 | 第23页 |
2.2.1.2 干物质积累 | 第23页 |
2.2.2 光合特性 | 第23-24页 |
2.2.2.1 气体交换参数 | 第23-24页 |
2.2.2.2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 第24页 |
2.2.2.3 叶绿素含量及叶片SPAD值的测定 | 第24页 |
2.2.3 叶片衰老特性 | 第24-25页 |
2.2.3.1 叶面积指数(LAI) | 第24页 |
2.2.3.2 抗氧化酶类活性及产物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4 根系特性 | 第25页 |
2.2.4.1 根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2.4.2 根长密度(RLD)、根系直径及根尖数 | 第25页 |
2.2.4.3 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测定 | 第25页 |
2.2.5 植株氮素含量的测定及氮效率的计算 | 第25-26页 |
2.2.6 不同器官N15丰度值的测定 | 第26页 |
2.2.7 氮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7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7-75页 |
3.1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 第27-35页 |
3.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7-31页 |
3.1.2 单株干物质积累 | 第31-33页 |
3.1.3 群体干物质积累 | 第33-35页 |
3.2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5-45页 |
3.2.1 净光合速率(P_n) | 第35-37页 |
3.2.2 气孔导度(G_S) | 第37-38页 |
3.2.3 细胞间隙CO_2浓度(C_i) | 第38-40页 |
3.2.4 叶绿素含量 | 第40-41页 |
3.2.5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 第41-42页 |
3.2.6 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 | 第42-43页 |
3.2.7 穗位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 | 第43-44页 |
3.2.8 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 | 第44-45页 |
3.3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 第45-50页 |
3.3.1 叶面积指数(LAI) | 第45-47页 |
3.3.2 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47-50页 |
3.3.2.1 SOD、POD及CAT活性 | 第47-49页 |
3.3.2.2 MDA及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49-50页 |
3.4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50-61页 |
3.4.1 根系干物质量 | 第50-53页 |
3.4.2 根冠比 | 第53-54页 |
3.4.3 总根长及根长密度 | 第54-55页 |
3.4.4 根系直径 | 第55-56页 |
3.4.5 根尖数 | 第56-57页 |
3.4.6 根系比表面积、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 | 第57-61页 |
3.5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氮代谢、积累、转运及利用的影响 | 第61-74页 |
3.5.1 单株氮素积累 | 第61-65页 |
3.5.2 群体氮素积累 | 第65-66页 |
3.5.3 氮代谢酶活性 | 第66-69页 |
3.5.4 茎秆、叶片中氮素转运 | 第69-71页 |
3.5.5 ~(15)N的吸收利用 | 第71-72页 |
3.5.6 氮素利用效率 | 第72-74页 |
3.6 夏玉米产量与各生育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74-75页 |
4 讨论 | 第75-83页 |
4.1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调控 | 第75-77页 |
4.2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光合性能的调控 | 第77-78页 |
4.3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 第78-80页 |
4.4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80-81页 |
4.5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81-83页 |
5 结论 | 第83-85页 |
5.1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提高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 | 第83页 |
5.2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提高了夏玉米光合性能、延缓了叶片衰老 | 第83页 |
5.3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增强了根系吸收能力 | 第83-84页 |
5.4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提高了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 第84页 |
5.5 控释尿素与水分互作效应及运筹方案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