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建筑材料论文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微观表征及早龄期性能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混凝土早龄期收缩变形及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 混凝土膨胀材料研究现状第22-29页
        1.3.1 微膨胀混凝土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2 MgO和纳米MgO微膨胀混凝土膨胀机理研究现状第24-26页
        1.3.3 MgO和纳米MgO微膨胀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第26-29页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9-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2 创新点第30-31页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第31-45页
    2.1 试验材料第31-36页
        2.1.1 水泥第31-32页
        2.1.2 集料第32-33页
        2.1.3 拌合水第33页
        2.1.4 减水剂第33-34页
        2.1.5 外掺剂第34-35页
        2.1.6 膨胀剂第35-36页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第36页
    2.3 试验及测试方法第36-44页
        2.3.1 水泥基本工作性能分析第36-38页
        2.3.2 水泥砂浆基本性能分析第38-39页
        2.3.3 混凝土基本性能分析第39-41页
        2.3.4 微观分析第41-43页
        2.3.5 活性分析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MgO和纳米MgO材料微观性能研究第45-53页
    3.1 MgO和纳米MgO材料微观性能表征第45-47页
    3.2 MgO和纳米MgO材料活性分析第47-48页
    3.3 MgO和纳米MgO对水泥基本性能的影响第48-52页
        3.3.1 MgO和纳米MgO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影响第48-49页
        3.3.2 MgO和纳米MgO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第49-50页
        3.3.3 MgO和纳米MgO对水泥砂浆减水率的影响第50-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力学和微观性能研究第53-73页
    4.1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制备第53-55页
    4.2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研究第55-59页
        4.2.1 MgO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研究第55-57页
        4.2.2 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研究第57-59页
    4.3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韧性研究第59-61页
    4.4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膨胀性能研究第61-64页
        4.4.1 MgO高性能混凝土膨胀性能研究第61-63页
        4.4.2 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膨胀性能研究第63-64页
    4.5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微观表征第64-70页
        4.5.1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特性分析第65-66页
        4.5.2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第66-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五章 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改性试验研究第73-93页
    5.1 矿粉的改性作用第73-74页
    5.2 改性试验配合比设计第74页
    5.3 矿粉对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74-79页
        5.3.1 矿粉对MgO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74-77页
        5.3.2 矿粉对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77-79页
    5.4 矿粉对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韧性的影响第79-81页
    5.5 矿粉对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膨胀性能的影响第81-82页
        5.5.1 矿粉对MgO高性能混凝土膨胀性能的影响第81-82页
        5.5.2 矿粉对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膨胀性能的影响第82页
    5.6 矿粉作用下MgO和纳米MgO高性能混凝土微观分析第82-85页
    5.7 矿粉对MgO和纳米MgO水化速率的影响第85-91页
    5.8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研究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参与科研情况第102-10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凝土曲线箱梁桥内部温度场及温度效应研究
下一篇:新环境下基层腐败治理的创新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