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长期现场温度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第18-31页 |
2.1 桥梁温度数据无人值守采集系统 | 第18-20页 |
2.2 夏季温度场分析研究 | 第20-24页 |
2.2.1 夏季箱梁顶板横向温度分布 | 第20-21页 |
2.2.2 夏季箱梁竖向温度分布 | 第21-22页 |
2.2.3 夏季箱梁底板横向温度分布 | 第22-24页 |
2.3 冬季温度场分析研究 | 第24-27页 |
2.3.1 冬季箱梁顶板横向温度分布 | 第24-25页 |
2.3.2 冬季箱梁竖向温度分布 | 第25-26页 |
2.3.3 冬季箱梁底板横向温度分布 | 第26-27页 |
2.4 适用于山东地区桥梁的日照温度梯度 | 第27-29页 |
2.4.1 箱梁竖向温度梯度 | 第28页 |
2.4.2 箱梁横向温度梯度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温度梯度下薄壁闭口截面曲线箱梁平面外变形的解析分析 | 第31-52页 |
3.1 分析曲线梁的温度效应(不考虑翘曲效应) | 第31-37页 |
3.1.1 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3.1.2 基本结构竖向挠度与扭角的解 | 第32-35页 |
3.1.3 多跨连续曲线梁 | 第35-37页 |
3.2 分析曲线梁的温度效应(考虑翘曲效应) | 第37-51页 |
3.2.1 基本假定 | 第37页 |
3.2.2 基本结构竖向挠度与扭角的解 | 第37-45页 |
3.2.3 单跨简支超静定曲线梁两端翘曲函数的讨论 | 第45-49页 |
3.2.4 多跨连续曲线梁 | 第49-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有限元验证及温度效应对比 | 第52-62页 |
4.1 有限元验证 | 第52-56页 |
4.1.1 单跨超静定简支曲线梁 | 第53-55页 |
4.1.2 多跨连续曲线梁 | 第55-56页 |
4.2 与相关规范规定的温度梯度计算结果对比 | 第56-61页 |
4.2.1 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的对比 | 第57-59页 |
4.2.2 与《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 10092-2017)的对比 | 第59-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其它曲线梁温度效应的解析计算的讨论 | 第62-83页 |
5.1 温度梯度下曲线梁的平面内变形(梁的宽度与半径相比可忽略时) | 第62-67页 |
5.1.1 基本假设 | 第62页 |
5.1.2 基本结构横向与轴向变形的解 | 第62-66页 |
5.1.3 多跨连续曲线梁 | 第66-67页 |
5.2 温度梯度下曲线梁的平面内变形(梁的宽度与半径相比不可忽略时) | 第67-72页 |
5.2.1 基本假设 | 第67-68页 |
5.2.2 基本结构横向与轴向变形的解 | 第68-72页 |
5.3 三维温度场作用下的温度效应计算的讨论 | 第72-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83页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附录 | 第9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5-10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