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轧制论文--轧钢机械设备论文

高速钢复合轧辊结合界面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4-30页
    2.1 复合轧辊简介第14页
    2.2 复合轧辊国内外发展概况第14-16页
        2.2.1 国外复合轧辊的发展状况第14-15页
        2.2.2 国内复合轧辊的发展状况第15-16页
    2.3 生产复合轧辊的典型工艺第16-20页
        2.3.1 离心铸造法(CF法)第16-17页
        2.3.2 电渣重熔法(ESR)第17页
        2.3.3 液态金属电渣熔接法(ESSLM)第17-18页
        2.3.4 连续浇注外层成形法(CPC)第18-19页
        2.3.5 热等静压法(HIP)第19页
        2.3.6 喷射沉积成形法(OSPREY)第19-20页
    2.4 复合材料界面概述第20-21页
        2.4.1 界面的种类和作用第20页
        2.4.3 界面研究现状第20-21页
    2.5 界面结合机理第21-24页
        2.5.1 扩散理论第21-22页
        2.5.3 能量理论第22页
        2.5.4 位错理论第22页
        2.5.5 金属键理论第22-23页
        2.5.6 三阶段理论第23-24页
    2.6 高速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第24-25页
    2.7 Thermo-Calc软件的介绍第25-27页
    2.8 Dictra软件的介绍第27-28页
    2.9 文献评述第28-30页
第3章 复合轧辊界面元素扩散的计算第30-40页
    3.1 液-固结合过程简化第30页
    3.2 浓渡分布模型的选择建立第30-31页
    3.3 界面温度函数的确定第31-32页
    3.4 Dictra计算的主要原理第32页
    3.5 高速钢-合金钢复合轧辊结合界面的计算第32-38页
        3.5.1 高速钢和合金钢成分及性质图计算分析第32-34页
        3.5.2 界面浓渡计算结果第34-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4章 元素对碳化物析出规律的热力学计算第40-60页
    4.1 研究方法第40页
    4.2 结合界面平均成分的热力学平衡计算第40-42页
    4.3 W含量对碳化物析出的影响第42-46页
        4.3.1 热力学平衡相图第42-44页
        4.3.2 W含量对各碳化物析出规律的影响第44-45页
        4.3.3 W元素对碳化物析出的讨论第45-46页
    4.4 Mo含量对碳化物析出的影响第46-50页
        4.4.1 热力学平衡相图第46-48页
        4.4.2 Mo含量对各碳化物析出规律的影响第48-49页
        4.4.3 Mo元素对碳化物析出的讨论第49-50页
    4.5 Cr含量对碳化物析出的影响第50-53页
        4.5.1 热力学平衡相图第50-51页
        4.5.2 Cr含量对各碳化物析出规律的影响第51-53页
        4.5.3 Cr元素对碳化物析出的讨论第53页
    4.6 V含量对碳化物析出的影响第53-57页
        4.6.1 热力学平衡相图第53-55页
        4.6.2 V含量对各碳化物析出规律的影响第55-57页
        4.6.3 V元素对碳化物析出的讨论第57页
    4.7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5章 高速钢复合轧辊界面性能的研究第60-74页
    5.1 界面的宏观性质第60-62页
    5.2 结合界面微观研究第62-71页
        5.2.1 金相观察第62-64页
        5.2.2 界面处物质分析第64-68页
        5.2.3 结合界面元素分布第68-70页
        5.2.4 界面显微硬度第70-71页
    5.3 复合轧辊界面结合机理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6章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4页
作者简介第84-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CoNiCr(Al,Cu,Mo)系高熵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微环境调控的多酸催化剂在烯烃环氧化和氧化脱硫中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