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列表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1.1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主要药剂及其作用机制 | 第8-12页 |
1.1.1 抗生素类药剂及其作用机制 | 第8-9页 |
1.1.2 铜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 第9-10页 |
1.1.3 苯基酰胺和噻唑类杂环药剂及其作用机制 | 第10-12页 |
1.1.4 砜类高抑菌活性化合物 | 第12页 |
1.2 胞外多糖及其相关基因 | 第12-14页 |
1.2.1 水稻白叶枯病菌胞外多糖 | 第12-13页 |
1.2.2 胞外多糖相关基因 | 第13-14页 |
1.3 结语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路线设计 | 第16-18页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4 研究路线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实验与方法 | 第18-3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3.1.2 供试植物 | 第18页 |
3.1.3 供试药剂 | 第18页 |
3.1.4 主要培养基 | 第18页 |
3.2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物学测定 | 第18-20页 |
3.2.1 病原菌基因测序法鉴定 | 第18-19页 |
3.2.2 病原菌致病力的测定 | 第19-20页 |
3.2.3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长曲线 | 第20页 |
3.2.4 pH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20页 |
3.2.5 温度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20页 |
3.3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20-21页 |
3.3.1 浑浊度法测定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效果 | 第20页 |
3.3.2 室内盆栽法测定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预防、治疗效果 | 第20-21页 |
3.4 砜类候选药物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21-30页 |
3.4.1 试验处理方法 | 第21页 |
3.4.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第21-25页 |
3.4.3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形态产生的影响 | 第25页 |
3.4.4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5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26页 |
3.4.6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胞外多糖 (EPS) 产量的影响 | 第26页 |
3.4.7 砜类候选药物对胞外多糖 (EPS) 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26-29页 |
3.4.8 ITC法研究砜类候选药物与胞外多糖 (EPS) 相关基因gum M相互作用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44页 |
4.1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物学测定 | 第30-32页 |
4.1.1 病原菌基因测序法鉴定结果 | 第30页 |
4.1.2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4.1.3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长曲线 | 第31页 |
4.1.4 pH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4.1.5 温度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4.2 砜类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32-34页 |
4.2.1 浑浊度法测定砜类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效果 | 第32-33页 |
4.2.2 室内盆栽法测定砜类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防治效果 | 第33-34页 |
4.3 不同处理水稻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34-37页 |
4.3.1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性变化 | 第34-35页 |
4.3.2 过氧化物酶 (POD) 的活性变化 | 第35页 |
4.3.3 丙二醛 (MDA) 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4.3.4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4.4 砜类候选药物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结果 | 第37-44页 |
4.4.1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形态产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4.4.2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38页 |
4.4.3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4 砜类候选药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胞外多糖 (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9页 |
4.4.5 砜类候选药物对胞外多糖 (EPS) 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39-43页 |
4.4.6 砜类候选药物与gumM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4-4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4-45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45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1 课题来源 | 第51页 |
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