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23页 |
1.2.1 林木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2 闽楠种源试验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1.2.3 种源表型特征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4 种源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研究 | 第21-22页 |
1.2.5 灰色关联度法简介 | 第22-23页 |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闽楠种源家系生长表现及早期选择 | 第25-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5页 |
2.1.2 参试种源家系和田间试验 | 第25页 |
2.1.3 试验林调查与数据处理分析 | 第25-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2.2.1 闽楠种源家系的生长性状表现 | 第27-28页 |
2.2.2 性状间及其与种源地地形、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 第28-30页 |
2.2.3 优良种源家系选择 | 第30-35页 |
2.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闽楠种源叶片性状变异分析 | 第37-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3.1.2 指标测定方法 | 第37页 |
3.1.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3.2.1 闽楠叶片性状的变异 | 第38-42页 |
3.2.2 闽楠种源叶片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3.2.3 闽楠种源叶片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3.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闽楠种源间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异 | 第45-5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4.1.2 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5页 |
4.1.3 数据的分析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4.2.1 闽楠种源间叶片SPAD值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异分析 | 第46-49页 |
4.2.2 闽楠叶片SPAD值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4.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闽楠种源的综合评估及选择 | 第50-5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5.1.1 闽楠综合评估的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5.1.2 数据的处理 | 第5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5.2.1 数据无量纲化 | 第51-52页 |
5.2.2 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 | 第52-53页 |
5.2.3 关联度及各种源排名 | 第53-54页 |
5.2.4 闽楠种源的综合选择及优良种源的性状表现 | 第54-57页 |
5.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9-64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1.1 闽楠种源家系早期生长评估及选择 | 第59页 |
6.1.2 闽楠种源叶片性状变异 | 第59-60页 |
6.1.3 闽楠种源叶片SPAD值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异 | 第60页 |
6.1.4 闽楠种源综合选择 | 第60页 |
6.2 讨论 | 第60-62页 |
6.2.1 闽楠种源家系生长性状表现及早期选择 | 第60-61页 |
6.2.2 闽楠种源叶片表型及叶绿素荧光特征变异 | 第61-62页 |
6.2.3 闽楠种源综合选择 | 第62页 |
6.3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1-72页 |
附录 A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