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引言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21页 |
1.2.1 植物生长延缓剂分类 | 第15-16页 |
1.2.2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调控效果 | 第16-18页 |
1.2.3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生理影响 | 第18-20页 |
1.2.4 植物生长延缓剂的施用要点 | 第20-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切花菊株型的影响 | 第23-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 第24-25页 |
2.1.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2.2.1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营养指标的影响 | 第27-33页 |
2.2.2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花序特性的影响 | 第33-36页 |
2.2.3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4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下各形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39-42页 |
2.3 讨论 | 第42-44页 |
2.3.1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营养指标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2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花序特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3 比久和多效唑协同处理的影响 | 第44页 |
2.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切花菊的生理调控 | 第46-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3.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 第46-47页 |
3.1.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3.2.1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2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3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51-55页 |
3.2.4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下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3.3 讨论 | 第56-59页 |
3.3.1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2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3 比久和多效唑处理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72-75页 |
英文详细摘要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