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我国地方网络问政平台核心优势的推进及发展--对广东奥一网和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第9-11页 |
1.2.1 基于传播学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基于舆论学的研究 | 第10页 |
1.2.3 基于政治学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4 基于社会学的研究 | 第11页 |
1.2.5 基于公共管理的研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 网络问政的定义及作用 | 第13-15页 |
1.4.1 网络问政的定义 | 第13页 |
1.4.2 网络问政的作用 | 第13-15页 |
2 地方网络问政平台的发展现状与形式 | 第15-24页 |
2.1 我国网络问政的兴起背景 | 第15-17页 |
2.1.1 技术进步 | 第15页 |
2.1.2 社会发展 | 第15-16页 |
2.1.3 政府转型 | 第16页 |
2.1.4 制度缺失 | 第16-17页 |
2.2 地方网络问政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2.3 地方网络问政平台的基本形式 | 第18-21页 |
2.3.1 政府网站的问政专区 | 第19页 |
2.3.2 专业问政网站 | 第19-20页 |
2.3.3 传统媒体的网问专栏 | 第20页 |
2.3.4 官方政务微博 | 第20-21页 |
2.3.5 市长信箱及领导在线交流 | 第21页 |
2.4 地方网络问政平台的特点 | 第21-24页 |
2.4.1 高度开放性 | 第21-22页 |
2.4.2 双向平等性 | 第22页 |
2.4.3 高效便捷性 | 第22页 |
2.4.4 媒体依赖性 | 第22-24页 |
3 地方网络问政平台的核心优势与问题 | 第24-37页 |
3.1 个案分析:广东奥一网问政的成功探索 | 第24-25页 |
3.1.1 广东先行兴起网络问政的原因 | 第24页 |
3.1.2 奥一网问政平台的成熟发展 | 第24-25页 |
3.1.3 奥一网问政平台的优势与经验 | 第25页 |
3.2 个案分析: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的起步 | 第25-26页 |
3.2.1 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的起步与发展 | 第25-26页 |
3.2.2 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的局限与问题 | 第26页 |
3.3 对比分析:广东奥一网和重庆网络问政平台 | 第26-31页 |
3.3.1 版式对比 | 第26-29页 |
3.3.2 内容对比 | 第29-30页 |
3.3.3 效果对比 | 第30-31页 |
3.4 地方网络问政平台的核心优势与积极效果 | 第31-33页 |
3.4.1 充分显示地方民意 | 第31页 |
3.4.2 整合行政资源能力突出 | 第31-32页 |
3.4.3 易参与反馈快的可操作性 | 第32-33页 |
3.5 推进核心优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3.5.1 地方政府问政力量薄弱 | 第33页 |
3.5.2 地方网络问政平台建设能力不足 | 第33-34页 |
3.5.3 地方公民政治素养参差不齐 | 第34-35页 |
3.5.4 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链接断层 | 第35-37页 |
4 推进与发展地方网络问政平台核心优势的对策分析 | 第37-42页 |
4.1 强化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问政力度 | 第37页 |
4.2 推动地方网络问政与当地全媒体的融合 | 第37-38页 |
4.3 加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问政的主体性意识 | 第38-39页 |
4.4 拓展民众参与地方网络问政的途径及渠道 | 第39-40页 |
4.5 培养地方网民的政治素养及自律精神 | 第40页 |
4.6 推进地方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 | 第40-42页 |
5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6页 |